“安撫氐族部落之事,就交給在下。在下雖然不才,但在氐族之中,素有威望。至於羌族,需要恩威並施。應該先加以安撫勸諭,徵收他們的田租賦稅,如果不服從命令, 然後再去討伐他們。”

苻堅被張華召見,作為氐族首領,苻堅卻與北魏孝文帝一樣,崇尚漢儒文化,對答如流。

有苻堅出馬,招攬氐族部落輕而易舉。

苻堅也在積極漢化氐族部落,表示支援張華的想法。

“此乃秦國之地的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但因為戰亂, 百姓逃亡, 戶籍檔案可能不再適用。”

商鞅獻上秦國的各種資料,重新整頓秦國。

“派出官吏,召回逃亡的人口,赦免其逃亡之罪,且免除南涼之地三年稅賦。”

張華口述政令,商鞅、範睢、李斯需要耐心記下。

張華給予南涼之地的百姓優待,這樣的力度,足以吸引逃亡的百姓回到土地。

古代之人,安土重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背井離鄉。

“至於羌族、氐族部落,強行推行郡縣制,改土歸流,令部落之民固定在原地種田, 不得遷徙,與涼州之民一樣待遇。三年之後, 徵收田租稅賦。在街亭大戰時立功的部落,按照承諾,免除他們五年稅賦。”

“涼州疲敝,來年遷徙部分關中人口至羌族、氐族部落的領地居住,開墾荒田。對於墾荒者,給予更多優待。”

“另外,每個部落的酋長,都要將其長子,送至長安城,學習漢儒文化,酋長死後,才能返回部落。”

“但凡不服從的部落,誅殺叛亂之人,部落之民,全部充作苦役。”

張華認可苻堅的見解,恩威並施,同時遷移部分關中人口,進入南涼,加速各個部落的漢化程序以及減小羌氐人口的比例。

南涼是以後攻取巴蜀的橋頭堡,從此地,可以偷渡陰平,直取巴蜀。

張華一一下達政令,而商鞅、範睢、李斯,皆是名臣,設法落實這些政令。

王猛一邊在抓蝨子,一邊看著商鞅、範睢、李斯等秦國大臣記下張華口述的政令,怡然自得。

“你們暫且下去,景略,你單獨留下。”

張華下達一系列政令之後,見王猛一副悠閒的神情,於是單獨留下王猛。

王猛可不是什麼尋常人物,而是不遜色於秦國四大名相的王佐之才。

不僅如此,王猛與諸葛亮一樣,喜歡親自帶兵征戰,輔佐苻堅統一北方。

“景略,你為何一言不發?”

張華知道王猛是大才,他與苻堅的關係,猶如諸葛亮之於劉備。

“已經有諸多文臣為大王分憂,事無鉅細,皆有人處理,又何須臣多此一舉?”

“……”

張華承認王猛說的有道理,秦國四大名相同時處理涼州內政,確實不需要王猛插手,甚至人手過多了。

秦國的名相數量,實在是多的嚇人。

“景略認為,若要統一天下,接下來該如何?”

張華知道王猛是不只是內政大臣,還是謀士、統帥,苻堅能夠統一北方,基本上都是王猛帶著鄧羌、張蠔等武將攻城略地。

王猛官至前秦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執掌兵權,相當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