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傳國玉璽(第3/3頁)
章節報錯
有項羽這個負面例子在前,張華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範睢見張華眉目間有不忍之色,心領神會,於是進諫:“秦王窮兵黷武,南涼苦於征戰,沒有一年得以安寧,以至於民不聊生,還請大王減免此地百姓負擔,以聚人心。”
“南涼之地,免除三年徭役賦稅。今年南涼之地,春耕受到影響,遷走貴族以及部分平民,前往關中就食。”
張華知道秦國的民心極低,所以免除此地百姓的負擔,再將秦國貴族遷徙到關中,進行監視,以免他們在關鍵時刻,煽動百姓造反。
部分人口遷至關中就食,以關中的存糧,可以幫助災民渡過今年的難關。
範睢答道:“多謝大王。”
張華瞥了範睢一眼,這個傢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
這個人睚眥必報,對與自己結怨的人,拼命玩死裡整。對於自己有恩的人,卻又散家財物給予酬謝。
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秦昭襄王與範睢、秦始皇與李斯……
秦國不但有六代明君,還有一代代名相,才能擊敗關東六國。
與商鞅、張儀、李斯等人相比,範睢在後世的名氣不高,但範睢輔佐秦昭襄王時,秦國擁有極其豪華的陣容。秦昭襄王嬴稷時期,文有範睢,武有白起、司馬錯、魏冉、王齕。範睢的遠交近攻戰略,對秦國統一天下,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王守仁目睹秦國百姓連年征戰,百姓疲憊,不禁感慨:“隴右既下,便可見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重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王守仁見多了亂世,依然動容。
張華聽到王守仁的感慨,對王守仁說道:“涼州疲敝,在數年之內,不宜南征巴蜀。”
王守仁作揖:“主公英明。光武帝得隴望蜀,是因為當時,天下間沒有敵手,可輕易攻取巴蜀。而如今巴蜀為漢高祖佔據,秦嶺山道險阻,劉邦麾下名將如雲,若是貿然發兵,如有挫折,涼州必反。”
“嗯。”
張華沉重點頭。
秦軍是勁旅,所以街亭之戰才如此慘烈。
在涼州恢復過來之前,不宜對巴蜀用兵。
一旦伐蜀,那麼位於前線的涼州百姓,必定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叛亂。
在這個時候,秦國眾多文武大臣,各懷心思。
縱橫家張儀出其不意地站出來,對張華說道:“有一人,為秦王記恨,被關於地牢之中,飽受折磨,但此人是王佐之才,明公不妨見他一面。”
“哦?”
張華打量張儀這個比蘇代還厲害的縱橫家,不知道此人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張儀是秦惠文王的丞相,但在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即位,崇尚武力的秦武王很不喜歡這個耍嘴皮子的傢伙,於是將張儀逐出秦國。
張儀對秦武王的忠誠度很低。
張儀只是懷念秦惠文王,這才在秦國出仕,幫助秦王政、秦武王。
張儀此時向自己舉薦人才,又是被秦王政關押在地牢之中的人才,不知道會是何人?
“帶我前去地牢,如果當真是人才,可將其赦免。”
既然張儀求情,張華怎麼也要給張儀面子。
何況,張華也好奇張儀舉薦之人的身份。
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