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兵家亞聖出仕(第2/4頁)
章節報錯
子夏心領神會,終於說道:“我這裡有一位弟子,天賦異稟,論起帶兵的本事,可一生不敗。”
一生不敗,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
或許吳起不可以保證獲勝,但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張華明知故問:“先生所說的將才,在何地?”
子夏終於引薦吳起:“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所說的,正是衛國人吳起。”
吳起鄭重作揖:“衛國人氏吳起,見過國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凡是真正融入華夏者,不必計較什麼衛國、宋國、秦國、楚國。”
張華的一番話,讓吳起肅然起敬。
張華的眼界,更高一籌。
“我已聽聞你的名聲多時。此次強敵來襲,還請隨我帶兵北上,擊敗劉秀。”
張華知道吳起已經滿意自己提出的條件,願意出山。
在此之前,吳起已經在守住夏城時,立下戰功,張華可以直接授予吳起官職,讓吳起擁有帶兵的權力。
“且慢。”吳起卻沒有那麼容易答應,“國君以為,如何用兵,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張華沉思一會,回答吳起:“剛才子夏已經明說了,必須治國,而後才能不敗。”
吳起滿意地點了點頭。
如果是一般的人,回答吳起的問題,可能會著重於用兵本身之上。
但平生不敗的吳起,注意力卻跳出了兵道本身,更加看重兵道以外的條件。
“國力強盛,兵甲、戰馬、糧草充足,君主注重兵事,選拔良將,又得天時、地利、人和,即可立於不敗之地。”
吳起說出自己的用兵不敗理論。
吳起的時代,魏國乃是戰國第一霸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中山國,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
吳起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開創魏武卒制度,在西河練兵,憑藉強大的國力、精銳的武卒,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張華仔細想來,白起也是在基於秦國的強大國力基礎之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國力才是基礎。
如果讓吳起、白起帶著一群鄉勇,在平原上面對高階具裝鐵騎,也許吳起、白起的戰績會好看一些,但基本上必敗無疑,這是國力上的碾壓。
楚漢相爭,一開始是項羽佔據優勢,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取得關中之後,雙方開始轉入僵持階段。然後韓信單獨帶兵,攻打趙國、齊國等地,進行發育,雙方國力逆轉,項羽也就不可避免走向敗亡。
張華對用兵的看法,與吳起一致,更是讓吳起堅信,自己遇到明主。
吳起雖然在幾個諸侯手下輾轉,但都是因為遭到猜忌和忌恨,倒不是吳起本身忠誠有問題。
在吳起看來,忠誠和愚忠,是兩回事。
只要君王信任,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吳起就可以效力。
“我可出山,為國君效力,但還請國君答應我一事。”
吳起提出最後一個條件。
“如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自然答應你。”
“我吳起,只是想要找到一國,施展才能。雖能出將入相,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忌恨,今後請國君不必猜疑我的用心。”
吳起鄭重其事。
吳起屢次被國君和貴族猜疑,已然有心理陰影,提前和張華打招呼。
本身來說,執掌兵權,用兵又極強的將領,最容易被君王針對,白起、韓信、岳飛,莫不如是。
其次,吳起又會主持內政,試圖變法圖強,那麼就容易觸動貴族、世家等集團的利益,自然容易得罪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