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吳起的蹤跡(第1/4頁)
章節報錯
“禽滑釐在長安城?他雖然投入墨門,但曾經也是我的弟子。如今他能夠開山立派,也是一件幸事。如有機會,我會去長安,見他一面。”
張華在上黨城見到了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
孔子死後,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
據說,李悝、吳起、禽滑釐等人都曾經為子夏的弟子。
當時魏國是霸主,子夏被魏文侯推崇,魏文侯藉此籠絡人心。
李悝、吳起作為魏國臣子,自然投其所好,也拜子夏為師。
信陵君推薦張華前來拜訪子夏,也有提醒張華籠絡人心的重要性。
子夏在這片地方招收了不少弟子,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張華執掌幾十萬兵馬,還不至於需要拜子夏為師,只是前來拉攏子夏,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諸子百家中,子夏也算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了。
提及禽滑釐,子夏有幾分唏噓。
禽滑釐成為了墨子首徒,與儒家分庭抗禮,物是人非。
不過子夏認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因此也不覺得禽滑釐投靠墨門是什麼大事。
“先生是否願意出仕,為我效力?”
張華有意招攬子夏。
這可是儒家大能。
“恐怕要讓你失望了。我只願授業教徒,不願出仕。除了授業解惑,我也沒有其他才能。”
子夏沒有同意出仕。
有些人可以當老師,但不見得可以治理內政。
理論與實踐有不小的差距。
“真是遺憾。”
張華看出子夏的決然,再加上子夏也沒有在魏國出仕,也不強求。
張華打量這位儒家學者,子夏身材魁梧,倒不是眾人印象中手無縛雞之力的孱弱書生的形象。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孔武有力”一詞的由來。
儒家提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包含了射箭和駕馭馬車等戰場上的技術。
因此,張華懷疑子夏上戰場的話,也能親自手刃幾個敵人。
張華又與子夏討論一番,討教一下先秦時候的儒家哲學。
先秦儒學還比較純粹,經過董仲舒、朱熹等人的發展,內容就有很大的改變了,並且目的變成了維護統治。
張華沒有完全尊崇一家之言,拜訪子夏,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禮賢下士,向儒家士子表明自己敬重儒家,目的已經達到。
“我會令人在夏城為先生修建一間書院,由先生擔任教諭。”
張華有意將子夏遷至夏城,向世人表明自己愛才,同時將諸子百家控制在長安、夏城兩座城池。
百家爭鳴,官府還是要進行一定的控制。
“天色已晚,我且告辭。”
張華不容子夏拒絕,將此事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