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第二次科舉(求訂閱)(第2/3頁)
章節報錯
“騎射丁等。”
“力量丁等。”
“速度丁等。”
在相同一個考場,一個頭戴白幍巾的儒生測試的成績出來,武考官盡皆搖頭。
“以你的資質,不僅甲等、乙等算不上,丙等、丁等的評價也是奢望。除非你的兵法至少拿個乙等,才有點希望。”
“你為何不去參與文舉?”
武考官見此人武力低到令人髮指,還敢來參與武舉,不敢置信。
武舉分為考驗武力值的武藝考核,以及統帥值的兵法考核。
這個頭戴白幍巾的儒生,武力值明顯不過關,因為武舉的甲乙丙丁名額,是按照成績排名劃分。
哪怕是丁等,至少也有幾項能力是丙等或者乙等。
此人各項能力丁等,按照武力評級,肯定無法中舉。
除非此人的兵法科目可以取得成績。
白幍巾儒生淡然:“如今是亂世,只有棄筆從戎,才能救萬民於水火。”
“既然這是你自己的意思,我們言已至此。”
武考官不再幹涉。
“如果與我們競爭的都是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何愁不能中舉?”
“怪不得常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哈哈,看來我們雖然不如那個舉起八百斤巨石的怪物,但也不會墊底。”
“此人難道就沒有一點自知之明嗎?我們武舉可以中舉的人,可都是能上沙場斬將奪旗的人物,可不是他們這些侃侃而談的腐儒。”
一群參與武舉的考生見到白幍巾儒生各項成績都是丁等,不由冷嘲熱諷。
其實白幍巾儒生武藝略勝普通人一籌,只是武舉的目的是挑選將才,因此各項考核標準很高,才顯得這個白幍巾儒生手無縛雞之力。
白幍巾儒生也不生氣,只是淡然視之。
舉起八百斤巨石的武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暗中打量這個白幍巾儒生,總認為對方是個奇人。
明明這些儒生看不起武舉,應該參加文舉才是,結果這個儒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參與武舉,認為兵家大事才是亂世第一大事。
如果這樣的人還不能稱得上是奇人,那麼天下間就沒有幾個奇人了。
除了長安考場,蒲州考場、商州考場、咸陽考場等地,都出現了一些成績突出的考生。
這些人,可能是歷朝歷代的文臣武將,透過科舉這種快捷的方式得到晉升,快速融入張華的勢力。
也有類似於李顯忠一樣,不屑於參與科舉的武將,直接應徵入伍,征戰沙場,憑藉軍功晉升。
古代,文舉比武舉重要,武舉幾乎被忽視,除了士人掌權以外,還與武將職位世襲、軍功制有關係。
軍官的位置就那麼多,不少武將的子孫可以得到廕庇,世代為將官,士兵殺敵,還有可能被提拔為軍官,而沒有經驗的武舉人,難以勝任將軍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只是候補。以至於武舉沒有什麼存在感,武舉人的地位也不高。
在張華這裡,武舉的地位已經有所提升,不再是擺設,還要考核兵法。
第二次科舉持續了數日才結束,主考官下令批改卷子,以擬定最後的成績。
張華任命謝安、韓非、姚崇三人為文舉考官,李績、陳慶之、范仲淹為武舉考官,評議等級劃分。
只有甲等的考生有資格參與最後的殿試,由張華進行最後把關。
各個考官也不好夾帶私貨,畢竟參與殿試者的優劣,張華可以看得出來,要是一些平庸之輩出現在殿試,說明有人舞弊。
中天閣書院,幾十名儒生在等待科舉結果放榜之前,設宴謝師。
“恩師不但傳道受業解惑,而且在長安之戰,救我性命,恩同父母。學生若是能夠高中,定然感激不盡,終生不敢忘記恩師之德。”
在長安之戰,被教書先生救下的儒生,向教書先生行父子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