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山川河流,樹林官道,全都是銀白色,長安城的紅牆綠瓦也都銀裝素裹。

周亞夫在長安城郊戰敗之後,撤至陳倉,與劉邦匯合。

劉邦的漢軍在陳倉一帶屯田,不再出兵。

李克用的鴉兒軍攻打玉璧城不下,見寒冬已至,於是選擇退回晉州。

各地戰事平息,長安城的第二次科舉,卻如火如荼。

比起第一次科舉,張華新佔長安、咸陽、郿縣、右扶風、商州、蒲州等地,擁有更多領地和人口,參與第二次科舉的人數更多。

科舉成績被劃分為甲乙丙丁四等,只有甲等,才有資格參與殿試,面見張華。

一個夏軍伍長,抱著兩罈女兒紅,造訪長安城偏僻處的中天閣書院。

自從他見識到此處書院教書先生的怪力亂神之術後,夏軍伍長將其視為活神仙,認為其前途不可限量,有意前來結交。

教書先生也沒有輕視底層軍官,與之在書院後庭對飲。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兩人對飲,閒聊瑣事。

“我觀書院之中,只剩下先生一人,想必其餘儒生,皆去參與科舉去了。難道先生不想出仕?”

夏軍伍長放下酒杯,火爐冒著熱氣,隨風飄入木廊的雪花融化為水漬。

教書先生嘆道:“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若是出仕,不但勞心勞力,而且若是立下大功,還要遭到君王猜忌,朝不保夕。”

“即使君王寬厚,朝中難免黨同伐異,勾心鬥角,令人殫精竭慮。不如隱居於山野市井,授業解惑,反而清閒。”

夏軍伍長搖頭:“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今天下蒼生,飽受戰亂摧殘,唯有輔佐明君,蕩平群雄,才有可能使得天下太平。先生只是為往聖繼絕學,而不為萬世開太平,豈不是違背儒家之學說?”

教書先生看向這個夏軍伍長,眼神出現變化。

這個夏軍伍長,也並非常人。

教書先生說道:“你莫非是宋人?”

夏軍伍長直呼張載的名字,而張載是北宋大儒,理學的創始者之一,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等大儒合稱“北宋五子”,因此教書先生推斷夏軍伍長也是宋人。

“不錯。”

“以你之能,若是參與武舉,當個將軍,應該不成問題。”

教書先生在長安城之戰,親眼目睹這個夏軍伍長,斬首數十,認為其有將軍之才。

“我因守衛長安立功,已經從伍長被提拔為百人將。以我來看,只有在沙場上真刀真槍,憑藉軍功,一步步升遷,才能服眾。武舉,終究是捷徑。”

夏軍伍長已經升為百人將,對武舉不屑,認為憑藉自己的武勇,遲早可以成為將軍。

教書先生對這個夏軍伍長更加重視:“敢問姓名?”

伍長答道:“在下宋人李顯忠,本來投靠闖王李自成,近日才南下投靠夏軍,因此之前只是個伍長。”

……

長安城的武舉考場,一個武夫輕鬆舉起八百斤巨石,箭箭命中靶心,在場眾人盡皆大驚失色。

此人,天生神力,至少是個百人斬!

“與此人在同一屆武舉,真是我之不幸!”

“看來武舉甲等十六名的名額,又少一位!”

長安城武舉考場,不少考生直呼倒黴。

他們遇到武力驚人的考生,自知不敵。

武舉也分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甲等有十六個名額,擔任都尉、校尉、將軍,乙等四十八個名額,擔任軍司馬、都尉,丙等一百二十個名額,擔任百人將,丁等五百個名額,擔任捕頭、什長或者訓練成高階兵種。

如果選上了十六個甲等名額,可以成為中高階軍官,可謂是一步登天。

武舉考場,有能力舉起八百斤巨石之人,屈指可數。

“步射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