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將數量實在是太多,張華耳熟能詳的卻很少,還真不認識這個獨孤永業,也許其他武將知道其來歷。

北宋楊業說道:“如果末將所料不差,此人應該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領軍將軍、洛州刺史,頗有軍事才幹,熟習弓馬,最擅長守邊。”

“原來如此。”

張華就說這個獨孤永業看上去武藝不俗,而且還能透過兵法考核,一定不是什麼簡單人物。

領軍將軍、洛州刺史,這可是北齊的封疆大吏。

相比之下,王大郎這個名字就是路人甲級別的人物了。

根據楊業所言,此人擅長守邊,為戍守邊境的武將,因此張華留意此人。

擅長守邊的武將,再多張華也不嫌多。

為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一個方向主攻,其他方向就要防守,那麼就需要大量守邊武將,加大敵人攻打防線的成本。

不少候選武將向獨孤永業投來羨慕的目光。

獨孤永業擊敗王大郎,展現出驚人的武藝,將來仕途必定一帆風順。

在獨孤永業、王大郎的切磋結束之後,又有一對武將上來切磋。

“在下張武刃,來自大唐!”

“在下霍春,來自大隋!”

兩個武將一個使用流星錘,一個使用梅花槍,在比武臺鏖戰,戰鬥相當激烈。

兩人勢均力敵,沒有一人能夠取得上風。

在打鬥一百個回合之後,兩人都氣喘吁吁,躺在比武臺上,擺出一個大字。

“這兩人,雖然不分勝負,但他們的武藝,與之前的王大郎相差無幾,比起獨孤永業,又差了不少。”

張華暗自搖頭。

獨孤永業作為北齊邊將,武藝明顯比這些路人甲高明。

如果不是獨孤永業有武力和統帥能力,北齊皇帝也不會將其提拔為重要的洛州刺史。

北齊與北周,一個佔據關東,一個佔據關中,交戰的地方就在洛陽四周的區域,可以將這個洛州刺史的地位理解為三國時期的漢中太守。

這兩人下去之後,又陸續來幾對武將切磋,展示武藝。

張華也沒有發現第二個令自己眼前一亮的名將。

主要是名將大多都投靠了各地強大的諸侯,或者割據一方。

名將一般都有兵馬,而供養兵馬,需要糧草,要麼有自己的地盤,要麼依附強大的諸侯。

還有一些名將在亂世兵敗被殺,或者一個人穿越過來,遇到山賊,於是提前陣亡。

出現在張華勢力,但還沒有出仕的武將,估計數量已經不多了。

張華設立武舉,就是為了打撈領地內最後一批名將。

“在下劉石頭,來自大元!”

“在下李陵,來自大漢!”

只剩下最後十個候選武將時,兩個武將登上比武臺切磋,自報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