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自家的子弟送往周邊的洛陽、潭州、晉陽,甚至是長安居住,他們走的時候,帶走了家族大量的資產,而這些資產是朱友珪說不在意的。

在這個亂世之中,一切除了糧食之外的貴重物品都變得不值錢了,畢竟這些東西是不能吃的,所以不能吃的東西,就不是朱友珪需要的。

他需要大量的糧食,他有龐大的軍隊要餵養,而龐大的軍隊就是朱友珪賴以生存的根本,到了朱友珪最後滅亡的時候,李奇、譚三,還有朱友文都是對他佩服的不得了。

實在是佩服朱友珪拉隊伍的速度和能力,一個人來投軍,他能帶來十個人,那麼他就是隊正,他要是能拉過來一百人,那就是校尉,只要是能坐上校尉,一天就能多得到一個餅子。

而朱珍的做法很讓朱友珪認可,那就是打仗的時候,新來的這些炮灰先上,有經驗的老軍後上,而每次打仗結束之後,就會有一次整編。

這樣一來,朱友珪和朱珍手中的老軍越來越多,而分派出去的那些將領們,他們有的只是一個部隊額度,沒有辦法的他們只能一路之上,儘量的裹挾百姓加入。

誰都不想死,不裹挾這些百姓進來當炮灰,那麼就要自己上去攻城陷陣,因此朱友珪的日子過得不錯,軍隊最多的時候竟已經有了十七八萬之眾。

人多了,糧食需要的就多,軍械需要的就多,可是最重要的物資就只能滿足他的老軍使用,而他的新軍就像一群乞丐一樣邋遢。

人多了,他的軍隊就要有各級的軍官指揮才行,結果因為基層的校尉偏將太多了,而上面的大官也就越來越多,朱友珪和朱珍 只是為了軍職就發愁得很,有的將領拉人的速度太快,導致都已經封到了大將軍,到了這個時候,朱珍卻是有些害怕了,再封官就封無可封了。

既然不能在封官,那就提高待遇吧!這些最上層的將領們也不用他特別照顧什麼,他們根本平時就是這麼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朱友文只是給他們一個合理使用的理由罷了。

對於朱友珪來說,只是自己下了一道命令罷了!但是卻解決了無法在封官的困局,而那些待遇就更是不用他花一個銅板了,畢竟那些有了身份地位的,他們實際的生活不會比朱友珪差多少的。

他們的日常生活算不上什麼奢侈,但卻不是百姓可以比擬的,百姓們吃著麩皮,而他們卻是吃著肉食或者更好。

朱友珪為什麼要往淄博進發了,那是因為他聽說淄博以東的地方都是以大海為生,他們在海里有打不完的魚,吃不了的魚就會被他們製成魚乾儲存起來,這些難道就不是糧食嗎!

他認為只要能吃飽的就是糧食,既然能得到這些不用管理就能得到的食物,朱友珪就覺得自己找到生存的法寶,也立刻就覺得自己有了打敗朱友文的資本。

他的得意洋洋給了他極大的自信,他立刻就就讓他的大軍進攻淄博,他要把自己的都城設在這裡,這裡是一個多好的地方呀!

荊州的偵查還沒有結束,李燕雙就接到了陸晏的命令,讓他暫停對荊州的滲透,只是外圍偵查即可,而陸晏自己這是帶著兩萬人向著復州進發。

荊門的王昌譽正在發愁何去何從的時候,他接到了潭州的直接指令,他看到軍令,竟是有些哽咽起來,他終於可以離開這個該死的地方了,就算是這次進攻復州的時候死掉,那也比在這裡等著餓死強。

馬希桂帶著三萬人,還有兩萬的民夫已經渡江了,他對這次的作戰很是用心,要知道自己等了這麼久,這次終於可以獨當一方了,一旦攻下復州那自己可就是那裡的城守。

尤其是荊州短時間不可能打的下來,那麼自己的復州就會是唯一的江北軍鎮,可以想象的是,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這裡都會是潭州盡力支援的重鎮之一。

經過一場大火之後的王昌譽,將傷兵營裡的沒有傷或是有輕傷計程車兵組織起來,並且任命他們為前鋒,然後就收拾營帳向著復州而去。

如此一來,復州大戰一觸即發,而復州的袁翔此時卻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楚人的進攻目標,但是復州的情況也很特殊,那就是他的地理位置,因為復州地處丘陵地帶,周邊幾座不大的小山團團圍繞在它的周邊。

而它也是建立在一座丘陵之上,這就導致了復州並不容易進攻,因為大軍不可能在他的城邊迅速的展開,而持續的進攻就會變成一種添油戰術,守城的是燈,攻城的是油。

這就導致進攻復州不是團團圍住,最後導致復州屈服,那就要連續不斷的進攻,往往是人員損失極大。

龐巨只看地圖,發現了這個地方,覺得這個城池位置極好,卻是不知道這個城池周邊的地形,他認為不需要多少人就能攻下復州,可見理想和現實差距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