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三經和敬翔他們通了無數的信件,他總是覺得自己要想讓鄧州歸順,就應該先解決朱友璋才行,可是這人是個死心眼,譚三已經派了好幾個人去勸說這人降唐,可是都以失敗告終。

譚三已經在鄧州城下,帶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了,每日裡也不攻打城池,只是嚴密看守,不讓鄧州成走脫一人。

鄧州此地,想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城牆本身就是修的依山傍水,城牆就有將近三丈之高,要想攻打下來,不用點手段是不太容易攻進城去的。

城內的探子,每日裡用信鴿和城外的譚三聯絡,這才知道,城內的百姓已經自發的組織起來,吆喝朱友璋一起戰死,朱友璋甚至都流淚了。

無奈的譚三思慮再三,就給李奇去了一封信,要了一件東西過來,等這件東西到了之後,才讓人將一封信射上了城頭。

朱友璋看到這封信,差點沒被氣個半死,這封信裡先將他給罵了一遍,大致就是說“你也算是一個好官,可是再次存亡之際,竟然拉著百姓與你一起尋死,你簡直就不是人,就是一個沽名釣譽之徒!”

“如果你還心疼百姓的死活,明天咱們城外決戰,你敢不敢?”

朱友璋此人的確是心懷百姓疾苦,有點多愁善感,正在猶豫是不是與城外這個大將決戰,就有人來報,說是對方正在城外修築城牆。

朱友璋大驚,以前也聽說過,就是說有人在城外修築城牆,再然後向城裡射箭,這樣就能配合士兵攻城,攻破城牆的機率很大。

等他跑上城牆,就看到城外大約一里的地方,正在修築一座城牆,但也修的太遠了一點吧,這座城牆足足有十丈長,和他們鄧州的城牆外觀基本一樣。

但是隨著朱友璋的觀察,這段城牆可比他們鄧州的城牆修的結實得多,不管是用料還是做工的這些人,都比他們強的太多。

只是不明白,對方為什麼要修這麼一座沒用的城牆,看到太陽下山,知道看不到了,他才悻悻的回了城裡。

他是不會和對方決戰的,自己的這些兵,這幾年盡是修渠種地了,平時疏於訓練,自己帶他們出城作戰,那就是送死。

他只想嚴守城池,等再過一月,進入寒冬之後,對方自然就會退走,自己鄧州城內最不缺的就是糧食。

連著三天,城外都是在修那段城牆,城內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卻是想進來,譚三他明白這個道理了。

他也不急,只是在城外收購城外農戶的各種物資,比如劈柴,蔬菜,各種河裡捕的魚等等物資,就是有的城外百姓沒有糧食,譚三都會以極公道的價格和他們交換。

這些百姓將來也是大唐的子民,譚三豈會虧待他們,這些城外的百姓,就指望著每日裡在河裡或是山上找點什麼來城內換糧食,這大軍圍城,可不就是斷了他們的生路嗎。

剛開始害怕,到圍城十幾日之後的主動來這裡換糧食,甚至還能和軍營裡的人有說有笑,這讓站在城牆之上的朱友璋看的是目瞪口呆,對方這是要幹什麼呀!

城外的城牆已經修好了,看著就是一座結實而且用料很實在的城牆,一個士兵頂著盾牌來到城下,大聲呼喊朱友璋的名字,藉著又將一封信射了上來。

朱友璋每天都在城牆之上,立刻就看到了信,信的意思就是“明日讓你看看我們是怎麼攻城的!”

朱友璋啞然失笑 ,讓自己看看他們怎麼攻城,你就是再厲害,還能嚇退我不成!

第二日,朱友璋帶著手下大將,齊聚城牆之上,都想看看對方是如何自曝其短的,今後也好有防備。

對方先是列陣,整齊的陣列,讓朱友璋一看就是訓練有素,而且一進一退之間頗有章法,而遠處的那座城牆之上已經是樹立了無數的草人,都是穿著盔甲,顯得倒也是惟妙惟肖。

只見這些佇列之中,先是推出來幾家雲梯,這些雲梯和他們一起看到過得都不一樣,首先就是梯子下面有輪子,這些士兵都躲在一扇安裝在雲梯上的大木板下面。

這些士兵就推著這架雲梯慢慢地向前,等到了城下的時候,城牆之上的那些草人竟然都活了過來,有的往下射箭,有的往下扔石頭,還有的往下傾倒火油,並且還扔火把,希望能點燃這些雲梯,原來這些都是真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