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畢竟……大家種族都不同,怎麼可以談戀愛呢?

可其實雪魔並沒有這個意思,這位大姐姐宅的太久了,久到都忘記了本能這回事了。泰坦只有幼體、成長期和成年期,並沒有所謂的老年期。

它們的不會衰老,當然,它們的壽命雖然漫長可確實是有限的。它們會老死,但直到死亡的那一刻,它們都不會因為衰老而變得虛弱……它們好像就沒有衰老期這個階段,到時間了,它們自然知道自己要死了。

雪魔比較特殊,因為它絕大多數時間都在休眠,它的休眠比普通動物的休眠要牛逼多了,是真的停止一切身體機能活動,真的就相當於時間凍結。也就是說,它這輩子壓根就沒消耗什麼壽命……其他泰坦也會沉睡,也會減緩壽命消耗,但像雪魔這樣的,也是獨一無二,所以雪魔的壽命非常長,長到可怕!但它的實際壽命卻並不比其他泰坦誇張。

泰坦正常的壽命大多都在幾萬年而已,可雪魔愣是活了幾百萬年,當然,這其中絕大部分時間它都呆在自己製造的冰山中休眠。所以實際上它還挺年輕的……但問題是,這傢伙天生就低慾望,壓根沒想過要繁衍,於是日子久了,也就忘了這回事了。

它之前想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老是一個人沉睡,也該出去走走,結交下朋友……泰坦們的確不太喜歡社交。它們雖然聰明但更接近野生動物,大多時候遵循本能行動。

所以它們都不太喜歡社交……社交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行為,人類從原始社會時期起就開始了社交活動。社交是人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類的社交本能是從我們的祖先開始逐漸演化而來的。在古代社會,人們需要透過社交來尋找食物、建立家庭、維護社會秩序等,而現代社會中,人們需要透過社交來建立人際關係、交流資訊、獲取機會等。人類的社交本能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人類是一種社交動物,我們天生就喜歡和別人交往。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學習到如何和別人交往。在幼兒時期,我們會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學會分享、溝通等社交技能。在成年後,我們會透過工作、學校、社交活動等途徑來結識新的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另外,人類的社交本能也與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做“扣帶回”的區域,這個區域與社交行為

有關。研究發現,當我們與別人交往時,這個區域會被啟用,產生出一種愉悅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喜歡社交,因為它能夠讓我們感到愉悅。

人類這個物種啊,從基因裡就刻著“社交程式”,想象一下十萬年前的非洲草原,我們的祖先要是單打獨鬥,可能活不過三天。劍齒虎的獠牙、草原的野火、突如其來的疾病,隨便哪個都能要了獨行俠的命。這時候要是能湊二十個人搭夥過日子,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人放哨,有人採集,有人照顧孩子,遇到危險還能組團對抗。這種生存策略實在太聰明,被自然選擇牢牢刻進了基因裡。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擴容,其實就是在給社交能力升級配置。新皮層裡專門處理社交資訊的區域越來越發達,讓我們能記住上百個人的面孔和性格,能分辨誰值得信任,誰需要提防。這種社交智慧,可比單純記住哪裡有果樹重要多了。語言這個神奇工具,簡直就是為社交量身定製的。別的動物只能發出簡單訊號,人類卻能描述昨天打獵的驚險,商量明天遷徙的路線,甚至討論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這種資訊傳遞能力,讓知識經驗能代代相傳,群體智慧像滾雪球般積累。

心理學實驗證明,被群體排斥帶來的痛苦,和肉體疼痛啟用的是同一個腦區。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社死”讓人如此恐懼,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迎合群體規範。這種心理機制確保個體不會輕易脫離集體,畢竟在進化史上,離群往往意味著死亡。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就表現出驚人的社交天賦。新生兒出生9分鐘就能模仿大人表情,三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區分笑臉和怒容。這些本能反應說明,社交能力不是後天學的,而是出廠自帶的預裝程式。人類發明了貨幣、法律、道德這些看不見的紐帶,把陌生人編織成命運共同體。你願意接受一張紙換走辛苦種的大米,是因為相信這張紙在別處也能換到需要的東西。這種基於信任的協作網路,讓人類創造出其他物種望塵莫及的文明成果。每個社會都像在玩大型角色扮演遊戲。醫生白大褂、警察肩章、學生校服,這些符號系統讓我們能快速識別彼此的社會角色。更神奇的是,我們內心會把這些社會身份內化成自我認知,就像遊戲角色獲得了自我意識。

現代人每天要處理的資訊量,是三百年前的300倍。但人類沒有進化出三頭六臂,反而發展出更精密的社會分工。從外賣小哥到程式設計師,從教師到網紅,每個人都在這個超級協作網裡扮演特定節點,共同維持著社會的運轉。

站在生物進化的長河裡看,人類的社會屬性即是生存策略。

但泰坦又不需要這種所謂的生存策略!

即便最垃圾的泰坦,也是食物鏈頂端。

實際上在泰坦之中,像穆託和哥斯拉這樣死對頭的泰坦其實是少數,大多數泰坦並不太需要殺死其他泰坦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說白了它們是吸收輻射生存,就像大家都吃草一樣,沒誰會突然變成食肉動物。

既然沒有生存壓力,自然不需要發揮必要的社交能力。

所以即便泰坦很聰明,但依然不需要社交。

雪魔壓根分不清社交和交配有什麼區別,所以她使用的招數就是求偶的方式。哥斯拉這樣的初哥哪能經受這樣的考驗,一時間就僵住了。

……

“現在是什麼情況?”托爾小聲的問道。

他生怕自己的話語激怒兩隻大怪獸……他打過獵。知道進入繁殖期的野獸會有多危險!

試想一下,有一隻惹人喜愛的小雪貂,僅僅由於未能進行交配就遭受著死亡的威脅;又比如那海獺,平日裡憨態可掬,可一到發情期就仿若化作暴力惡魔。這並非科幻影片中的情節,而是實實在在的動物世界的景象。今日,就讓我們一同去揭開野生動物繁衍的神秘帷幕,瞧瞧它們為了延續生命究竟能拼到何種程度。我們首先要知曉一個道理:在大自然裡,生存之事絕非兒戲。每一隻動物都需時刻警惕天敵,並且為覓食而四處奔波。在這樣的情形下,繁衍後代就成了它們的首要之事。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每種動物都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基因。動物的繁殖行為和特徵皆由這些基因所決定。為何有的動物一年僅發情一次,而有的卻終年發情?為何有的動物交配時表現得很溫和,有的卻極為暴力?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基因在背後操控。且先瞧瞧幾種動物的發情期吧。小熊貓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每年年末至次年3月是其發情季。老虎,一年有兩次發情期,分別在冬末春初與夏末秋初。北極熊較為單純,每年春天發情一次便足矣。不過,還有些動物,它們的發情期可是與眾不同的。

先來說說海獺吧。海獺平日裡模樣十分可愛,萌萌的。可一進入發情期,就彷彿完全變成了另外一種動物似的。雄性海獺在發情期間極其好鬥,甚至會對其他物種發起攻擊,這就像是一種跨越物種界限的“暴行”。

雄性海獺在交配之際竟會傷害雌性海獺。瞧,它們會緊緊咬住雌性的鼻子或者頭部,有時就像殘忍的施暴者一般,把雌性海獺使勁按入水下。如此行徑,極有可能致使雌性海獺受傷,就像脆弱的花朵遭受風雨的侵襲;更嚴重的是,雌性海獺還可能溺水身亡,彷彿被黑暗的深淵無情吞噬。談罷海獺,咱們再來說說雪貂。這雪貂,模樣甚是可愛,就像個毛茸茸的小糰子。可它的繁殖機制卻好似一場悲歌。雌性雪貂要是不進行交配,就極有可能殞命。這是為何?原因有二:其一,持續發情會使子宮和卵巢患病;其二,雌激素不斷積累,會對造血功能產生影響,進而可能造成貧血,最終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