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七十章:求月票!!!求訂閱!!!求推薦!!!(第1/2頁)
章節報錯
哥總一愣,它有點矇蔽。
它可是萬年老處男,從出生起,別說和異性貼貼了,就特麼連異性都沒見過!它出生的時候,整個哥斯拉族群就它一根獨苗了,別說雌性了,就連同性都沒有!!!
它之所以在乎自己的形象,並不是它真的有物件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然後傳宗接代,而是……它的生物本能讓它這麼做的。
先天行為又稱為本能,它也是脫離不了環境的,只有在一定的環境中,先天的行為才能表現出來。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又稱先天行為、本能。
先天性行為是由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是本物種的一種遺傳特性,不需要後天學習,生來就有的一種行為能力,這種能力在適當條件下,由神經調節或激素調節就能表現出來。如失去幼仔的母狗,它的哺育後代的本能並不消失,會把無母的小貓當作自己的後代給以撫愛、哺乳;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這種行為除特種遺傳性以外,還和某些生理成熟有關,如垂體分泌催乳素等。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是不能反抗本能的。
本能分很多種,越小的時候本能越明顯,比如孩子喜歡把東西往嘴裡塞的本能,再比如長大之後題主說的繁殖本能。之所以說他們是本能,是因為我們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把這一類歸為想做的事。當我們說父母打孩子手,導致孩子不會繼續往嘴裡塞東西是否違反本能?我認為也是沒有的,因為這裡涉及另一個本能,避害本能,此階段,避害本能大於吃東西本能。當孩子餓的哇哇叫,你就算打他,他也會往嘴裡塞,這時候吃飯本能更大。如果以成年後算,也會發現,所有行為都是衡量各種本能之後做出的選擇,比如偉大的父母為了孩子放棄生命,這是繁衍本能大於求生本能。擔心生活變差,放棄婚姻,這是趨利本能大於繁衍本能。這裡的繁衍本能和上一條的繁衍本能不太一樣,便於區分,可以將其命名為前繁衍本能,而護子可以命名為後繁衍本能。
反抗本能,指的是,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還是心甘情願的選擇不利於本能的那一條。比如說兩個公司幾乎相同,但是甲公司工資高30%左右,會有人沒有任何目的,單純的選擇乙嗎?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物,有各種非常高階的情感,比如有的人因為心地善良,幫助別人比幫助自己還開心,這種情況,我理解為類似回憶美好回憶的過程。再比如求知慾,還有對未知的恐懼,這些東西都是深深刻在我們基因裡的,大家既對新鮮的事好奇,有對未知恐懼。
再比如父母大義滅親,押送孩子自首,除了為了讓孩子早日迴歸正途的情況,還有一些極端情況,比如真的覺得孩子罪無可赦,不配活在世上(因為無論孩子多罪惡,都很少有父母有這個覺悟),這是一種更加複雜的情感,這個我不太敢確定,讓我假設一下的話,我認為可能是融合和歸屬感,代入感等一種非常高階的情感。
什麼是高階情感?
高階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美感與理智感,它們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心理特徵,體現對精神價值的深度認知與追求。這些情感在塑造人格、推動社會進步、促進自我完善中起到核心作用。以下從定義、功能及現實意義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道德感:社會規範的基石。道德感是個體基於社會道德準則判斷行為善惡時的情感體驗。它透過內在價值標準引導人們遵守規則,例如對公平的維護、對他人苦難的共情等。道德感促使個體在利益衝突中選擇利他行為,比如面對不公正現象時的挺身而出,這種情感是社會協作與文明存續的基礎。
二、美感:精神世界的催化劑。
美感體現為對自然、藝術、思想等領域中和諧與創造力的感知力。它不僅包括對經典藝術的鑑賞(如詩歌、繪畫),也涵蓋對生活細節的審美髮現(如建築線條的韻律)。美感激發人類創造新事物的動力,例如設計師透過色彩搭配傳遞情緒,科學家因公式簡潔之美而探索真理,這種情感連線著感性與理性。
三、理智感:認知活動的驅動力。
理智感產生於知識獲取與邏輯推理過程,表現為對真理的渴望、對謬誤的排斥。例如解決數學難題時的豁然開朗,或實驗失敗後的執著追問。這類情感促使人類突破經驗侷限,推動科技發展。同時,理智感也包含對認知侷限的反思,如哲學家對“未知”保持謙遜的態度。
這三種情感相互交織,共同構建人類複雜的精神體系:道德感確保群體價值共識,美感豐富個體生命體驗,理智感則為認知進化提供持續動力。它們的平衡發展標誌著個體心智的成熟,也是教育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的核心目標。
泰坦其實不缺高階情感,只是它們並不怎麼使用。
它們更多的還是用本能行事。
比如哥斯拉保護世界,本質上其實是高階情感,這是基於責任感。保護世界本質上其實和哥斯拉一族沒什麼關係。在更久遠的時代,哥斯拉麵對基多拉,並不是出於責任感或者其他什麼原因才和基多拉對上的。
而是出於生物本能,基多拉就是個禍害,它們會破壞泰坦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基多拉號稱噬星者,在遠古文明留下來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隻言片語,將基多拉稱之為“星星上墜落下來的龍”。將基多拉視作災難,有哥斯拉,魔斯拉等一眾泰坦與基多拉戰鬥的壁畫留存。
這傢伙在宇宙中也算是天災之一,它會隨機降臨到一顆星球上,然後就會進行進食。
它會改變星球原本的環境,這會讓整顆星球的生態直接完蛋,如果僅僅如此,它還算不上宇宙天災,畢竟生命這東西說是奇蹟不為過,但也別太過於高看了。
在宇宙中,生物滅絕才是常態!
就拿地球來說,我們需要認識到生物滅絕是自然界的一種常態。在地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物滅絕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件往往伴隨著環境的劇烈變化,如氣候變化、地質活動、疾病傳播等。在這些事件的衝擊下,一些物種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滅絕,而另一些物種則透過進化或遷徙等方式得以存活。這種生物滅絕與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自然界自我調節和最佳化的一種機制。其次,生物滅絕也為新物種的誕生提供了可能。在生物滅絕的過程中,一些物種的基因庫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基因變異和重組。這些變異和重組有可能產生新的物種,為生態系統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生物滅絕也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空間和資源,使得生態系統得以重新構建和平衡。
很多人一說,人類滅絕就是世界末日……這太高看人類了。
根據宇宙的執行規則,或許這個世界滅絕才是主流,而生存下來的物種,只是滅絕過程的一個例外。縱觀地球歷史,在地球生物演化的過程中,99.9%的物種最終的命運都是走向滅絕。既然如此,那麼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人類也不可避免走上滅絕這條路。
科學家卡爾·薩根有句名言:“滅絕才是規則,生存是個例外”
生態滅絕了,也就滅絕了。一顆星球如果能誕生生命,就算一瞬間所有生命都死光光,也沒多大問題,畢竟時間會再次讓這顆星球再次孕育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