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神武與高僧之辯(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二日,高僧詰摩被請入集賢殿,神武皇帝在那裡等他。
神武皇帝在佛學方面,造詣頗深。曾經親自登壇講授《涅槃經》,僧眾聽了,無不歎服。
今日要在神武面前講經弘法,詰摩還是頗做了一番準備的。
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漸衍生出了“經”、“律”、“義“,三種不同的悟道法門。
“經”,指的是按照釋迦的話語來做,釋迦的話語就是修行者,必須遵循的不二法門。
“律”,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如戒葷戒色,按時功課等等,透過特定的方法來感悟大道。
“義”,則是在“經”的基礎上,根據其中的義理,闡發出來的新的觀點。
詰摩對這三種法門,皆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義”這一方面,詰摩頗有心得,自己感悟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二入法門。
今日給神武皇帝講經,詰摩便是打算講一講這“二入”的精妙之處。
“高僧自哪裡來?”神武皇帝先開了口。
“自是從來處來。”詰摩微笑著答道,那微笑像極了迦葉尊者。
馮引蝶和一名秉筆太監侍候在殿內。皇帝與大德高僧講經論法,百年也難得一遇,須詳細記錄才是。
“那麼高僧所說的來處,又是何處呢?”神武皇帝似乎對詰摩話語機鋒並未理會,繼續追問著。
詰摩微微一愣,但凡有點修行的,在自己剛才精妙的答覆之後,哪裡還會再追問。
秉筆太監豎著耳朵,生怕錯漏一個字。
“來處,即是本來之處。”詰摩道。
馮公公低著頭,暗自撇了撇嘴,他不太佛法,只覺得這高僧說了等於沒說。
“本來之處?高僧可曾見過本來之處?”神武皇帝繼續追問。
“本來之處,即是樂土,也是本心。”詰摩說著,他這樣的回答,任何一個信眾聽了,也只會讚歎精妙。
神武皇帝卻顯得有些失望,有些落漠。
“那你能告訴我,這世界的本來是什麼嗎?”神武皇帝又問了一句。
在佛門眾面前,神武皇帝是從來不稱“朕”的,只說一個我字。
“本來無一物。”詰摩答道。
“不,不是這樣的!”神武皇帝打斷了達摩的話,“我告訴你,我見到過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詰摩訝然地看著神武皇帝,這,還是講經論法嗎?
“當年,前朝皇帝荒淫無道,殘害朝中忠良,北蠻則對我南國虎視眈眈。我順應天意,取了天下,至今已有二十餘年。”神武皇帝說。
馮公公則暗自嘆息,已經二十三年了。
“自克繼大統之後,我不修宮殿,不選秀女,不著華麗的衣冠,不食珍饈美味。”神武皇帝繼續說,
“我想為這南國謀一個萬世太平。前朝以道門立國,國家敗亡了。前朝的前朝,以儒門治天下,國家二世而終。”
“十年前,我苦讀釋門典籍,我以為,若人人心中有佛,那這天下豈不是一方淨土?我這十年來,在大梁廣建寺院,修造佛像,就是為了造一處佛國樂土。”
“高僧可知我這十年來,為何要這麼做嗎?”
詰摩哪裡知道。若是說錯了,豈不有礙高僧的名望,若是說的含含糊糊,這神武皇帝怎會信服。
“十年前的中秋之夜,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神武皇帝說到這裡,眼中露出神往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