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轉,四位老前輩坐在前面,林桐敬陪末座,身後是頤和戲社的學員們以及兩位嘉賓,看著大家真誠的笑臉,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也是將這幅美麗的畫卷印刻在了心中。

頤和戲社,開園留念。

跟隨著鏡頭,大家可以俯瞰到頤和園中的無雙美景。

“接下來,有一個任務,我給你們兩個人在頤和園裡安排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崑曲王子’,你們現在需要去找到他,他會給你們最好的指導。”

伴隨著林桐的聲音,夏雪和周小山二人開啟了“尋師”之旅。

會仙居,知春亭,……

然後,一聲婉轉典雅的行腔,飄蕩在頤和園中,而且周圍人流如織,不少人都駐足欣賞。

小班事楊濤帶著周小山和夏雪,暢遊在頤和園中。

夏雪忽然側耳說道,“哎,是不是那邊啊,我好像聽到聲音了!”

周小山也是點了點頭,說道,“對,我好像也聽到簫的聲音。”

跟隨著簫的聲音,三人來到了一條長廊。

頤和園中的魚藻軒,兩個優美典雅的身影,正在翩翩起舞中。

排雲門的兩側,各有一座臨水建築,分別命名為魚藻軒和對鷗舫。

魚藻二字來自《詩經小雅魚藻》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在古代的時候,帝王都喜歡用“魚藻”來自喻,用魚和水藻的關係對映,歌頌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的和諧氣氛。

而對鷗二字,來自《列子黃帝篇》的故事:有一個住在海邊的人,喜歡鷗鳥,每天早晨來到海邊都有數百隻鷗鳥和他很親近。有一天他的父親要他把鷗鳥捉回來供自己玩樂。可是第二天來到海邊時,鷗鳥都圍著他飛,就是不下來。這說明鳥是知道他的企圖的,所以才不與他親近。

關於這個故事,晉朝的張湛有評論:“心動於內,形變於外,禽鳥猶覺,人理豈可作哉!”

也就是說,如果人有了詭詐之心,禽鳥都可以察覺而遠離。給這個臨湖建築取名“對鷗”的含義就很明顯了。

人不要有不良的企圖,要心底坦誠才好!

當然也是皇帝對自己以及對群臣的警示。

“咱一片閒情,愛煞你哩——”

鏡頭中,出現了一位長相英俊的崑曲小生演員,正是有著“崑曲王子”之稱的張君。

對面的旦角演員是他的助教,思銘。

“好!”等到張君的行腔結束之後,三人在他們的身後大聲的叫起了好來。

楊濤笑著說道,“沒想到,師父給我們找的崑曲王子,還真的是崑曲王子啊!”

張君哈哈一笑,說道,“你這小傢伙,現在都長這麼高了!”

楊濤和張君曾經也有一面之緣,兩人曾經在春晚的後臺上遇見過,那個時候的楊濤,還跟個小蘿蔔頭一樣,現在已經大變樣了。

“老師好,我是周小山!”

“周小山,你好!”

“老師,您好,我是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