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任務,經歷譚門七代的定軍山,領悟其中的精髓,可獲得譚富英手抄本定軍山,以及譚富英的行頭一套。

睜開眼睛的林桐,驚訝的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

而現在的時間是,清同治十二年。

頭上的那個小辮子,讓林桐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

跟著自己的父親來到了京城著名的戲園子,新慶園。

看著臺上那個聲音偏左,但是韻味十足的老生演員,穿著一件黃色的戲服,扮演的正是那位老黃忠。

譚叫天。

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

譚志道是老旦和老生兩門抱,這個時代的老生唱腔還沒有經過譚鑫培的整改,所以,當時的老生流派都是根據地域來劃分的。

程長庚的徽派、余三勝的漢派、張二奎的京派。

而譚鑫培則是將這三者的優點融合到了自己的身上,改變以往直腔直調、高音大嗓的情況,創造了花腔和巧腔,追求剛柔相濟,聲情並茂。

譚志道的嗓音條件可以說是一般,但是經過了多年的磨鍊之後,竟然讓他找到了一種平衡感,唱出來的聲音韻味十足。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天助黃忠成功勞,

站立在營門三軍叫,

大小兒郎聽根苗:

頭通鼓,戰飯造,

二通鼓,緊戰袍,

三通鼓,刀出鞘,

……”

臺下的戲迷們在聽到“刀出鞘”的時候,一聲震天動地的叫好聲,直接將譚志道後面的唱詞都給蓋了下去。

畢竟,這個時候,可是沒有麥克風的,演員上臺,全憑的是自己的肉嗓子。

那個年代的演員們,嗓子都非常的衝,因為他們需要面對的是亂糟糟的戲園子,或者空曠的場地,如果你沒有嗓子,下面的人根本都聽不清楚,那你就沒有飯吃了。

譚志道的定軍山可是說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定軍山了。

但是在林桐的耳朵裡,這個定軍山,真的是辣耳朵,這個年代的京劇演員,比起後面聲腔藝術已經大成的年代,只能說是大家的娛樂形式太少了,所以才被這種純天然的聲音給吸引住了。

不過,譚志道的定軍山還是給林桐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影子,一個幼苗。

……

清光緒十五年。

林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十七歲的年紀。

十年前,隨著自己的父親來到了魔都。

這一年,魔都的大小碼頭全都貼滿了戲報,伶界大王譚鑫培要到魔都丹桂大舞臺獻藝。

定軍山。

林桐看著手中的戲票,走進了丹桂大舞臺。

看著精氣神十足的譚鑫培,扮出來的老黃忠真的是形神並茂,手中的長刀一抖,一副尚武的精神,引得丹桂大舞臺的戲迷們兜四底的叫好。

譚鑫培已經不是第一次來魔都了,這是第三次來魔都演出,作為當今京劇界無可爭議的老生頭牌,有著伶界大王之稱的譚鑫培,絕對是票房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