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

楊子沒有繼續說下去,王旭已經知道是誰了。

這尊大神竟然出世了,還是漢室宗親,怕是要搞事情了。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

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

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

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

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基無論是內政,謀略還是神話,都能和歷史上的任何一個人抗衡。

王旭還在疑惑這麼多牛逼的人物出世了,他怎麼沒出世,沒想到是被漢末的本土氣運攔下了。

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伯溫則更是一個傳奇,比張良、諸葛亮還要神通廣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風喚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稱為“帝師”、“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譽。預言之作《燒餅歌》就被傳為是他所寫。

說起明間傳說,也不知道那兩個人出世沒有。

那就是大預言家,袁天罡與李淳風。

一副推背圖將後世幾千年的發展都寫在了裡面。

推背圖,傳聞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兩位當時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風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國運。

由於李淳風推算的上了癮,一發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洩,還是回去休息吧!”所以推背圖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