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司空崔林之後,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長子,母親盧氏是盧諶的孫女。和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連姻皆士族。

崔浩長相如美貌婦人,自比張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

崔浩屢次力排眾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這些軍事行動使北魏得以解除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

尤其是北涼的滅亡,使北魏開啟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後死於國史之獄,於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

崔浩作為軍事謀略家,深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

作為統一戰爭的謀主,崔浩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軍事決策,多謀善斷,算無遺策,屢建功勳,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崔浩才藝通博,除了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曆法、法律、飲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崔浩的才幹與權力,引起了執政的北方貴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與譖毀,以修史宣楊“國惡”的罪名被滅九族。

拓跋嗣:“崔浩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

拓跋燾:“卿才智淵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盡規諫,匡予弼予,勿有隱懷。”

魏收:“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也。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魏書》:“浩織妍潔白,如美婦人。而性敏達,長於謀計。常自比張良,謂已稽古過之。”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蘇圖元:“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荀彧田豐,亦運制勝之策。”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徐鈞:“智謀斷國灼蓍龜,自比留侯果是非。一死人言緣史事,誰知謀洩為南歸。”

陳亮:“夫崔浩之佐魏,料敵制勝,變化無窮,此其智之不可敵,雖子房無以逺過也,而其料柔然尤為竒中。”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王夫之:“於崔浩以史被殺,而重有感焉。浩以不周身之智,為索虜用,乃欲伸直筆於狼子野心之廷,以速其死,其愚固矣。然浩死而後世之史益薉,則浩存直筆於天壤,亦未可沒也。直道之行於斯民者,五帝、三王之法也,聖人之教也,禮樂刑政之興廢,荒隅盜賊之緣起,皆於史乎徵之,即有不典,而固可徵也。若浩者,仕於魏而為魏史,然能存拓拔氏之所繇來,詳著其不可為君師之實,與其乘閒以入中國之禍始,俾後之王者鑑而知懼,以制之於早,後世之士民知媿而不屑戴之為君,則浩之為功於人極者亦偉矣。浩雖殺,魏收繼之,李延壽繼之,撰述雖薉,而詰汾、力微之薉跡猶有傳者,皆浩之追敘僅存者也。”

康熙帝:崔浩研精經術,練習政事,洵魏臣之傑出者。其不信佛法,尤度越時俗,卓然高蹈,何乃師受道士之術而崇奉尊禮之?且上其書以蠱惑君心,得罪名教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