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〇七章 錫蘭茶園(第1/4頁)
章節報錯
曾滌生跟董書恆講了很多華夏曆史上的文官文化。這些東西在書上是沒法直接看到的。
都是曾滌生這樣的官場老油條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慢慢總結出來的。
自從隋唐科舉制度建立以來,文官漸漸形成了一個文化傳承。
讀書人透過讀書考科舉,最終是要完成自己身份的昇華,是要保持或者改善自己和家族的生活狀況的。
這裡面是有很強的特權思想。
當然了,在此過程中很多人也會去忠君報國。
他們將這種忠君報國看作是獲得特權的交換。
現在復興軍雖然改革了科舉,降低了考試的門檻和官員的起點。
最初這麼設計的時候,董書恆就是要削弱官員的特權思想。
包括後面告誡他們只是為百姓服務的。就是要讓他們確立一種做官只是一種職業,一種比較神聖的職業的認識。
但是在本質上還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
尤其是隊伍中龐大的由舊時期幕僚、師爺轉變而來的官員。
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辦事的能力確實不錯,也不敢將原本吃拿卡要的那一套帶到工作中。
但這只是因為當時的淮海軍體量小。新成立的監察部在李虎的帶領下也足夠的勤勉,不給他們犯錯的機會。
可是,時間長了,這些人的本質就漸漸顯露出來了。
尤其是在光復之後,很多人走上了更高的崗位,管理的區域更加的偏遠,這種地理上的偏遠會讓很多人的膽子變大。他們將原本官場中的那一套拿出來。
拉幫結派、排除異己、貪汙受賄……
種種行為都冒了出來,而復興軍自己培養的官員以及那些書院出來的學生在官場上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
雖然還不是普遍的現象,但是出現的一些個例已經讓董書恆頭痛不已。
其中甚至有一開始就是進入復興軍的元老級人物。
剛開始的時候,監察院還能對付。
但是後來有些地方官員甚至將檢察院派下來的人都給收買了。
他們透過拉幫結派,在地方上形成一個利益集團,對上欺瞞,對下透過拉攏打壓的手段不斷地擴大這個集團的規模。
這種事情在前朝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曾滌生很直白地告訴董書恆,這樣事情是沒有辦法完全杜絕的。
只能像董書恆所說的,下一代人成長起來了,老百姓群體中的讀書人比例高了。那些人會用律法作為武器來保護自己了。
還有就是電話、電報普及之後,地方官員沒辦法對地方上的事情完全隻手遮天。
這樣的情況下,只要保障高層的清廉,就能有效的遏制或者緩解這種腐敗現象。
短時間內想要緩解這樣的情況,只能給他們樹立一個敵人。
惡人總要惡人磨。曾滌生建議董書恆在監察院中補充一些舊官僚,這些人只能固定在監察院系統內部。
讓他們去對付這些原本的幕僚、胥吏。因為他們瞭解這些人的手段。
這些舊官僚的品性不一定要多好,但是一定要是那種有能力、有手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