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〇 塞上風雲(上)(第1/4頁)
章節報錯
到了五月底,北上的第三師蔡樹森部已經基本上收復了內附草原部族。
就連最西邊的額濟納土爾扈特旗都宣佈效忠華夏。
這個地方正好在河西走廊的最西部的肅州府以北。
在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南邊,左季高的大軍也已經到了這裡,前鋒部隊已經到達了安西州。
在收服內附草原部族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多少戰鬥。
一方面因為董書恆調弈忻過去協助說降各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明,內附蒙古之前被北上的騎兵團肆虐過一場,捲走了大量的牧民人口。
之後又被僧格林沁抽調了大量的青壯。
滿清末期,草原上的人口本就比之前大為減少。不得不說對於草原的統治,滿清在歷朝歷代當中算是最為成功的一個。
現在,整個內附草原部族已經是元氣大傷,嚴重缺乏戰鬥力。
加之內附草原制度和內陸府縣制度相近,他們沒有統一的領導,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
董書恆沒有急於改變草原的制度,只是在每一個旗盟派遣民政官負責貿易和稅收,在重要的位置建立軍事要塞,原本的旗主依然掌握著自己的財產,掌控著手下的牧民。
這與對待中原地主的方式很相近。不過董書恆今後會給予牧民自由流動的選擇。
這項制度一旦實施,今後牧民有了更好的選擇,這些旗主就會慢慢進化為牧場主。
為了牧場的收益,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他們會花錢去僱傭放牧工人,不然他們根本就沒辦法招到人手。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生產關係。草原上的生產模式幾千年一成不變,但是並不是沒有變化的可能。
董書恆希望今後的草原地區都是以牧場的形式運作。
這種運作模式方便推廣科學放牧,有利於對牧場的保護。
不過蔡樹森接下來沒有繼續北上漠北。
因為派到烏里雅蘇臺將軍慶如處的理藩院使者被轟了回來。
慶如沒有將事情做絕,使者至少是活著回來了。但是這意味著要想和平解決漠北的問題還是任重熱道遠。
而且第三師,連續作戰行軍已經疲憊不堪。蔡樹森部無力誇過大漠北上漠北。
在恰克圖的騎一旅倒是沒有動,只是光憑藉騎一旅也沒辦法僅僅依靠武力解決漠北的問題。
漠北太大,各大部族分散在廣大的區域,要是跟復興軍玩起了躲貓貓,那麼戰爭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結束的了。
沙俄會給復興軍那麼多時間嗎?
慶如的打算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自覺沒有能力跟復興軍對抗,整個滿清都瞬間土崩瓦解,更何況是荒涼的漠北草原呢?
但是慶如也有自己的依仗,那就是北方的沙俄。
沙俄一直覬覦漠北草原。他們的商隊、東正教的傳教士經常活躍在草原之上。
慶如自然也是知曉的,只是他剛剛上任不久,跟這些人沒有多少接觸,但是將軍府的屬官跟沙俄的人卻多有接觸。
自乾隆年間滅準噶爾,又平阿睦爾撒納,定邊左副將軍遂成為管轄喀爾喀四部、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事務的駐紮大臣。因其長駐烏里雅蘇臺,又稱為烏里雅蘇臺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