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梳理內政(第1/3頁)
章節報錯
軍政府的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新的管轄區,政令要想施行下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總要有一個過程,留出足夠的時間給百姓去適應。
不僅僅是百姓,新上任的官員也要適應自己的崗位。
董書恆在會上僅僅提出一點,那就是要加強對地方官的監管。嚴格落實異地為官的政策,防止地方官跟地方大族勾結的情況發生。
現在的淮海軍政府這一塊,基本上已經完善。目前淮海軍沒有省一級的軍政府,各府的軍政府直接向淮海軍軍政府總部負責。
一方面,淮海軍中還缺乏那種獨擋一面的省級行政官員。另一方面,淮海軍現在的地盤就那麼多。直接管理到各府完全能夠管理得過來。
在一些重點發展的地區,改府為市,比如現在在上海地區,淮海軍就成立了上海市。
市這個名稱以後在淮海軍的轄區將是一個特殊的地域稱號,必須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獲得。
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還得益於現在淮海軍有電報線路跟各個地方聯通,給管理上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說到電報線路,現在董書恆正在籌劃一條到遠東的電報線路。
這條線路需要透過從山東半島的膠東地區鋪設一條到朝鮮的海底電纜。
正好滿清朝廷下令各地搞洋務,山東巡撫桂中行趁此機會上奏摺要建立一條電報線。這樣山東部分的線路就解決了。
朝鮮那邊,見識過了淮海軍的艦隊,更是不敢忤逆淮海軍。
最近朝鮮的形式也傳到了董書恆的耳中。
對於朝鮮半島現在的亂局,董書恆樂見其成。朝鮮跟清廷一樣保守,這讓淮海軍在朝鮮傾銷商品一直不是很理想。
雖然淮海軍可以在釜山港自由活動,但是也僅限於釜山。
朝鮮的內陸百姓基本上還是過過著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他們需要購買的商品不多。
購買淮海軍商品的主要是朝鮮的達官貴人們。但是這些人畢竟有限。
現在朝鮮打起來了,正是淮海軍賺錢的好機會。
董書恆已經派人去跟林鳳祥以及朝鮮實際上把握朝政的安東金氏接觸。
在平壤的林鳳祥一直在等著淮海軍的人上門。
果不其然被他等到了。
他待淮海軍的特使非常客氣,一點都看不出來雙方是敵對關係。
林鳳祥首先提出的就是換回自己和手下太平軍的家屬。
關於這一點,淮海軍特使沒有一口答應,目的自然是要討價還價。
不過淮海軍對林鳳祥還算客氣,沒有直接讓林鳳祥用現金來換。
畢竟林鳳祥手中缺錢,而淮海軍並不那麼缺錢。
淮海軍特使提出的條件是,每一名軍官的家屬要100名朝鮮苦力來換,每一名普通士兵的家屬,要10名朝鮮苦力來換。
而且男女都要。雖然交換的比例很高。但是林鳳祥這邊還是同意了。
因為林鳳祥的手中恰巧有大量的朝鮮人俘虜。
淮海軍要這些人當然是要放到遠東還有黑龍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