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軍奪回廬州之後,設立基層軍政府,張樹聲、劉銘傳帶著村子歸順軍政府。

張樹聲是稟生出身,見識瞭解了淮海軍之後,覺得淮海軍能成大事,所以生出了投靠淮海軍的心思但是又沒有門路。

正好劉銘傳想要投軍,張樹聲就編了一個瞎話讓劉銘傳到江寧來試試水。

董書恆透過劉銘傳的嘴知道了安徽的很多情況。

他沒想到廬州的百姓這麼彪悍,一個小小的村子都敢於結債跟太平軍硬槓。

還有劉銘傳提到的那個張樹聲,似乎也是一個很有的意思的人。

董書恆的軍中很多軍官士兵都是出自淮西,他們多是早期淮海軍招募的流民。

淮西流民和鹽丁就是淮海軍中目前的最主要的兩隻力量。

歷史上出現的淮軍,董書恆自然是知道的。這支由李鴻章拉扯出來的軍隊,是繼湘軍之後,活躍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支主要的軍事力量。

有人甚至說過淮軍才是中國近代軍隊的鼻祖。

而這支軍隊的主體就是淮西豪強以及百姓。

今天聽了劉銘傳講述他們結寨抗拒太平軍的事情,董書恆覺得真的是野有餘賢。

也許他原來設定的軍校招生模式還是有些狹隘了。

“劉兄弟,你要真的想要去淮海軍的軍校,也不是不可以。我知道淮海軍中每年都會有一些特招名額的,你在地方上有帶領團練的經驗,興許可以試試。”

“真的?”劉銘傳驚喜地問道。他本來已經準備打道回府了,現在聽董書恆這麼一說,突然又燃起了希望。

要是就這樣灰頭土臉地回去,那個姓張的肯定回嘲笑自己。

但是如果他要是成功地入了淮海軍的軍校,那麼等以後他回去,就要換成他去笑張樹聲了。

“當然,劉兄弟,我覺得你選擇去軍校是選對了,你呀天生就是做軍官的料。”

“何以見得?”

“你心大啊。一個人情況都沒搞清楚就敢往江寧跑,帶兵打仗就要有你這種果決,這種拼勁。”

“不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以後再做什麼決定一定要調查清楚情況。”

“何兄,受教了。”

送走了劉銘傳,董書恆讓魏玉祥給高郵陸軍學校那邊拍了一個電報。告知他們有一個劉銘傳的年輕人要去考軍校,讓他們幫安排一個特招的名額。

跟劉銘傳的一席聊天也讓董書恆開啟了一扇窗戶。

每個地方都不缺乏有才華的年輕人。

歷史上,要是沒有曾國藩在湖南建立湘軍,那麼湖南也不會湧現出那麼的晚清名臣。

要是沒有李鴻章在安徽創辦淮軍,也不會讓安徽湧現出那麼多的近代將領。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創造了時事?這一直都是困擾人們的重要命題。

董書恆覺得是時事或者說是機遇造就了英雄。

現在他的那些手下要是沒有自己的存在,沒有淮海軍的崛起,有可能一輩子就是窮困的鹽丁,還有些人可能會死在做流民的道路上。

可是現在,他們的中的很多人可能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這不就是時勢造就了他們嗎?

董書恆已經想起了劉銘傳是誰了,他想起了他以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

電視劇中有一個儒將帶領軍民在淡水抗擊法國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