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四五天,孟浪秋和殷紅菱帶著幾位師傅漫山遍野的跑,繞著整個黑水河畔,自金陽以西的風羽林開始,一直到帽兒山東南端。

幾位師傅指點,孟浪秋和殷紅菱另外帶著兩個府兵充當苦力,放置標識。

若遇到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才能開墾的山坡溝壑等阻擋了水渠流向,孟浪秋和殷紅菱這兩位修煉高手,便充當炸藥包,以掌力或者劍氣來豁開口子。

打死殷紅菱都想不到,她好歹也是一位即將邁入神元境的半步真人,陸地神仙一般的人物,可卻被孟浪秋拉著,成了開山卸嶺的工具人。

而這幾天,她對自己的修行,彷彿又找到了一個目標。

以往只知修行,卻不知為何而修行。

王朝統治,江山穩固,修行者何其多也,但在穩定的秩序之下,並無多少修行者的用武之地。

眼下不過跟著孟浪秋混了些時日,她便發現,修行者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軍前對陣,修行者或許無法起到鼎定乾坤的作用。

但日常生產活動中,修行者的作用,便被無窮放大。

譬如,能以一人之力,揹負運送數百上千人合作,才能完成的糧食物資。

再譬如,需要幾十上百人花費數日甚至長達月餘才能挖通的溝壑,修行者只需要輕飄飄的一掌,便能將山石劈開……

在孟浪秋的影響下,殷紅菱非但沒有其他修行者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反而為自己能夠產生價值而感到高興。

……

七月初一。

宜:開業,作灶,求嗣。

忌:動土,上樑,安葬。

時隔月餘,前往西涼鎮軍府借糧的杜凡景杜長史,總算是姍姍歸來。

與之同來的,還有一千多名面容堅毅,氣勢雄渾的軍武之人,押送著幾百輛牛馬車,車上裝載著十幾萬石的糧食等物資。

公主府大門前的廣場,已經被擠滿。

從廣場到府庫這段路上,更是人滿為患,臨時從各村寨抽調來的好漢們,興致勃勃的卸糧。

而在門前,風塵僕僕的杜凡景,則是對姜小夭和孟浪秋稟報道:“殿下,少師,耗時月餘,屬下總算是幸不辱命,總計借糧十五萬石,兵士一千五百名,其餘各類如粗布、茶葉、鹽鐵等物資合計三萬石。”

“李將軍有言在先,一千五百名兵士只借三月,三月後自行歸營。”

說完,杜凡景便眼巴巴的看著姜小夭,他肩上還搭著布袋,粗布衣裳,臉頰也黑瘦了許多,乍一看去像是個村夫莽漢。

看得出來,這一個月他過的也並不是很好,西涼與金陽往返,以杜凡景的腳程,去時兩三日足夠,返時帶著輜重耗時較長,花了十幾日功夫,這中間還有半月的時間,為了這十八萬石物資,不虧!

看著階下眾人神情振奮激昂,熱火朝天的畫面,姜小夭心中動容。

有了這批物資,再來兩三萬災民,都能從容應對到本季糧食產出了。

杜凡景著實功不可沒。

“杜長史辛苦了,這批物資來得及時,本宮替災民向你道謝!”

姜小夭鄭重抱拳,以公主之身行禮。

杜凡景頓時神色惶恐,急忙彎腰作揖,道:“殿下折煞下官,此乃分內之事,何敢言辛苦二字!”

說罷,他頓了頓,看了眼旁邊一臉微笑的孟浪秋,接著意有所指的說道:“殿下安民之舉措,卻真真是讓下官刮目相看,下官雖身在西涼,卻也多有聽聞,沿途所遇之災民,皆是匆匆朝著金陽方向趕路,對殿下之舉措更是無比稱讚,假以時日,災民必定安康,民眾必感念殿下之仁慈,傳回朝內,也必將讓滿朝文武刮目相看!”

杜凡景小小的拍了一番馬屁,言辭之中絲毫不加掩飾對安民之舉的佩服。

當然,這話表面上誇讚的是公主,但明白就裡的人都知道,這位杜長史所佩服的人是誰!

一直在村寨中忙碌,匆匆歸來的主簿馮濟生,以及丁橫山,皆是一臉茫然的看著杜凡景,似乎不認識這位同僚一般。

他們都知道,這位公主府長史,作為自少師以下,地位第二高的官員,一向是最看不慣整日帶著公主殿下游山玩水,戲耍人間的孟少師。

兩人以前的關係,用勢同水火來形容,都絲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