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天啟(純屬個人觀點)(第1/3頁)
章節報錯
天啟是個很矛盾的人,他極重感情,又極其冷漠。對於威脅到他權利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勞。他絕不吝嗇他暗中的屠刀。
而對於沒有威脅的至親之人,他也不吝嗇自己的感情。
少年時的經歷,促成了天啟這種性格的養成。
生母被人活活打死之後,轉眼就被寄養到了下手的女人手中,在那個女人手中受盡了虐待。
而移宮案中,天啟如同一隻提線木偶般,被人搶來搶去,充當著盡職的唯一道具,惶恐的看著。我想,對於當時實際年齡還沒有十五歲的天啟來說,他當時的內心是有多麼的無助與絕望。
這些也讓天啟對權利有著極強的掌控欲。
後世提到天啟,都是木匠皇帝,昏君,被客氏和魏忠賢所矇蔽,任由他們禍亂朝綱。
但天啟自始至終都是大明朝的絕對控制者,極為擅長裝糊塗和順勢而為,東林黨的全盛與覆滅,閹黨的權勢滔天,都離不開天啟的暗中操控。
天啟裝糊塗的手段很簡單,也很有效,就是不太識字,沒文化,對於一些常識性的問題都可能一問三不知。
但身為一個皇帝,從小就是作為接班人的皇太孫,真的會不識字嗎。
萬曆的國本之爭,就是從朱常洛九歲時的讀書問題開始的,而作為一個皇太孫,在萬曆已經認命的情況下,他的讀書問題會沒人關心嗎。
而且,天啟極其聰慧,宮中的這些大的建設,全部都是天啟設計的,小東西上,他還設計了很多機關作品,放現在,那就是極為優秀的工程師和設計師。
這樣一個人,他真的會不怎麼識字嗎。
移宮案,以天啟的順利登基而告終,之後自然是提拔表現出色的東林黨。
彼時的東林黨,還是一群有著崇高理想與政治抱負的正直官員,絕不是崇禎時,那個已經被魏忠賢打斷了脊樑,裡面充斥著各種歪瓜裂棗的東林黨。
登基之後,天啟便感受到了這群不懂變通,還不怕死的東林黨的威力。做事處處受限制,這也不許那也不對,感覺自己就是個傀儡,這讓他回憶起了移宮案時的無助與絕望,也為東林黨的破滅埋下了禍根。
估計是那段寄養歲月中,被李康妃也就是西李罵狠了,天啟很怕捱罵。而眾所周知,明朝的言官恰恰是罵人最兇的一群人,天啟還親眼見過這些人罵人的威力。
移宮案中,面對西李派來搶奪天啟的太監,鬥士楊漣怒而喝罵,當時就把那些太監罵的面無人色,倉皇逃回。
正是見識過這些鬥士的威力,所以天啟喜歡裝昏君,只躲在後面操控,責任都是別人的,捱罵那自然也是別人。
這不是亂說,朱常洛快要駕崩的時候,讓天啟出來見那些顧命大臣,託孤的時候,西李可以闖進殿內,拉著天啟就走,直接就在殿外大聲訓斥。
這還是當著大臣和皇帝的面,可以想象,天啟在西李那裡過的是什麼日子。
很快,機會就來了,原先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去職,宮中就王安最有資歷,任命都下了,王安只是按照慣例矯情一下,說能力不夠,恐不能勝任。
結果天啟還真批了,能力不夠那就不當了吧,直接把他一擼到底,也算是開了先河了。
王安可是天啟的大恩人,他爹和他登基,王安都是出了大力的。壞就壞在王安與東林黨走得極近,都能算是太監中的東林黨了。王安在,天啟就感覺不到安全感,感覺自己時刻都在東林黨的監視下,王安不走,天啟寢食難安。
估計在天啟眼中,西李和東林黨沒啥區別,都只是當傀儡而已。
當然,不管怎麼說,東林黨和王安畢竟是恩人,這種對恩人下手的事,天啟當然不能背鍋,於是,這口鍋就扣在了客氏和魏忠賢頭上。我估計客氏要是不去哭鬧,天啟最後也只能讓王安當內相了。
估計是見識過鄭貴妃和西李的瘋狂,也看到了她們的結局,天啟明白了一個影響了整個大明朝的道理,那就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而天啟恰恰就有令其狂的能力。
基本都說天啟與客氏有不正當關係,天啟對客氏極其寵愛,但我看到的,卻是天啟在利用客氏,利用客氏裝昏君,降低所有人對他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