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包括大野木克信在內的“國際派”開始倡議對長銀進行改革,而大野木克信主張公司向投資銀行方向轉型的建議,也獲得了長銀高層的認可。

1983年底,由於金融監管原因,銀行雖然仍不被允許在日本內部介入債券和股票業務,但可以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參加海外市場的債券承銷。

長銀由此計劃成立一個“投資銀行組”,進行債券交易、投資顧問以及系列產品等新業務的開發。

在長銀1985年釋出的戰略規劃中,改革的領導者馬里奧·水上抨擊了目前日本金融制度的落後,並指出長銀的改革方向,其中主要包括:

日本金融和經濟氛圍扭曲,金融制度沒有跟上;銀行需要轉變角色,提供更加先進的金融產品,規模龐大不再意味著利潤上升;銀行需要建立一個企業融資團隊;職員的升遷建立在貢獻的基礎之上,簡化管理層,在薪酬制度上體現個人貢獻。

儘管水上的改革受到了長銀內部“國內派”的反對,但“國際派”們仍為改革做出努力。

大野木被任命負責投資銀行組,平尾被派往紐約,開拓長銀的國際資本市場,後來他督導購買了羙國一家從事企業兼併的公司皮耶斯的一部分股份,又收購了一家主要的債券交易商格林威治資本管理公司。

然而1985年起,隨著日本不動產和股票泡沫的不斷累積,長銀改革派的努力化為泡影,泡沫經濟帶來唾手可得的利潤,使長銀沉溺於泡沫經濟的遊戲中,特別是不動產成為長銀的新寵。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的升值使得出口大幅下滑,日本經濟出現衰退。

為了緩解經濟下滑和通縮壓力,日本開始採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1986年1987年間的連續降息後,央行貼現率從1986年初的5%降至1987年2月的2.5%,這是二戰後的最低水平。

一系列的金融緩和措施,使得日本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幅上升。

在升值預期、低利率和寬裕的流動性之下,大量熱錢湧入股市和房地產。

日本企業對金融資產的投資由1985年前的7.9萬億円增至當下的超過20萬億円,擴大了接近三倍,資金運用於土地投資的比率也上升了2倍以上。

1985年之後的三年多時間裡,和房地產無關的企業所擁有的土地資產增加了6%以上,大量的資金湧入不動產和股市,使得這兩個市場出現空前的繁榮。

繁榮之下,日本的商業銀行自然也加入了這場狂歡,由於激烈的競爭環境,商業銀行開始追逐高風險高回報的專案,透過向商業貸款公司貸款的方式迂迴向泡沫產業融資。

據大藏省統計,日本的商業銀行向商業貸款公司的融資在全部融資總額中所佔比例約20%,商業貸款公司向不動產的融資在其融資總額中所佔比例達40%。

從1985年到現在,長銀的資產由18.4萬億円增長至20萬億円以上,相當一部分的資產估值來自於不動產貸款的大幅提升。

如今長銀的市值逼近200億美元大關,已經進入世界銀行估值排名的前十,標普和穆迪對長銀都給出aaa的評級。

不動產的瘋狂使長銀原本向投資銀行轉型的改革變得不那麼急迫,相比投資銀行受到的限制和利潤的微薄,不動產貸款更加有利可圖。

因此,新的領導者對馬里奧·水上此前制定的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宣佈銀行應該以投資銀行作為長期目標,但短期內仍然應該側重於作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借貸;同時要求充分利用不動產方面的新機會,注重發展向中小型企業放貸。

在長銀的不動產貸款中,eie的貸款就是典型代表。

資料的內容到這裡戛然而止,畢竟就算晚上通宵達旦也只是過了一天時間,想收集到太多的資料是不可能的,何況還有些資料需要計算。

從已有的資料,南易已經可以看出不少問題:一,不動產方面的貸款,為什麼是eie為代表的這些企業能拿到,評判篩選的標準是什麼?

企業財務狀況和長期發展潛能評估,還是隻出於“私人關係遠近”?

二,不動產方面的直接投資,到底是單純的投資行為,還是在為某些利益團體充當接盤俠的角色?

日本房地產的泡沫很大,這有很多人都能看得出來,包括已經深陷局中的不少不動產企業,他們同樣能看明白房價和地價遲早要跌下來,而且這個遲早估計已經不遠了。

只不過不動產有一個特性“高槓杆”,一家不動產企業能夠快速膨脹,根本離不開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的資金扶持。

1塊錢膨脹到1000塊的背後,離不開不動產價格的飆升,離不開對銀行的高負債。

惡俗一點來理解,銀行是用“未來購房者”的錢借給不動產企業推高房價,最後讓“未來購房者”來買單,“未來購房者”不但要耗盡存在銀行的儲蓄,還要倒欠銀行一大筆。

這麼一圈繞下來,房價的壓力還是到了銀行那邊,槓桿是銀行給的,房貸還是銀行放的,如果不動產企業和房主都開始擺爛,銀行就得坐蠟,就得連鎖性倒閉。

向老天爺許願房價不要掉下來的中堅力量和最虔誠者——銀行,不同性質的銀行又綁架不同的利益團體陪著它們一起許願,這股念力會越積越大,最終把所有人都捆綁到房價上。

日本的不動產戰車時速已經達到300公里/小時以上,想緊急剎車,九成的機率會翻車,這個緊急制動剎誰敢輕易拉?

車上的乘客有超能力、有眼光的都已經準備逃或者已經在出逃,進軍海外,全世界買買買,完全可以視為一種風險分散的策略。

加價購買國外的資產,有的的確是錢多作祟,窮人乍富的土豪作風,有的則未必。

推高國外資產的估值,完全可以和日本國內的負債來個對沖,把高估值的國外資產抵押給銀行,這樣可以給“真正的優質資產”解套,或者,讓已經快崩盤的貸款滾雪球遊戲繼續玩下去。

車上的乘客裡也有不少能預見到戰車將毀但卻無力逃亡的人,跳車,不死也得半身不遂;不跳車,冒險坐著車繼續往下走,既可以保持當下腐朽奢靡的生活,也可以奢望一下未來。

也許,戰車永遠不會翻,也許,可以聯合同志們集體擺爛,貸款不還了,怎麼滴吧。

一雙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人多力量大,完全可以試試搏一把法不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