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正與歪點子(第1/4頁)
章節報錯
日本,稻草人村。
懷清研究所的人員正坐在海灘上探討,當年為了掩飾挖掘黃金的動靜,南易曾經在那裡投資建立了一個度假酒店。
從心控小組、金融小組、情報小組等多個小組抽調人員,並對外招聘和從其他機構挖掘人才組成的懷清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究全球女性的消費心理,工作性質比較特殊,平時罕少與外部人士接觸,因此很少需要坐班,經常會在外面一邊度假,一邊展開頭腦風暴。
北村純子,早稻田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博士高材生,之前在野村綜合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零售業方面的研究工作。
“各位。”北村純子扶了扶眼鏡,“我認為想要尋找華囯未來零售業會有什麼樣的機會,我們可以透過研究日本整個宏觀社會和業態變遷背後演變的規律,然後再從具體的企業著手,去看日本零售業態出現一些結構性變革的時間點,將之對映到當下的華囯。
我之所以這麼說,第一,日本面積小、民族單一,消費社會變化步幅相對整齊,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樣本,很容易就可以把脈絡梳理清楚。
第二,華囯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共通性,在社會層面上,華囯的一線大城市和二線中型城市與日本的關東、關西都市圈,在人口密度、城鎮化發展脈絡上非常接近。
整體而言,我估計二十年後,華囯的人口結構會非常接近於當下的日本。
第三,日本的消費零售業師承於美國,七十年代初把美國的便利店業態移植過來,到現在已經隱隱有成為世界第一的趨勢,華囯做為後發展國家,消費零售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果說研究美國可以看到‘機遇’,那研究日本可以看到‘現實’。
第四,在一個發達經濟體裡出現過的商業模式,拿到一個新興經濟體裡去運用時,就如同穿越到幾十年前,可以按照已有的邏輯重來一遍,我認為消費零售業也是如此。
我把日本從戰後經濟崛起的1954年到當下的1991年,劃分為兩個消費時代。
第一消費時代就是從1954年到1971年,總體來說,這一時期,日本吸收了前三波科技革命成果,社會和企業裝置投資空前活躍,消費者全民奔小康。人口從0.9億上升到1億,人均gdp從4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城鎮化發展水平急劇上升,東京的地價也瘋狂上漲。
1975年左右,整個日本社會有將近90%的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這就是日本的一億總中流現象。整個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需求同質化導致消費同質化,消費同質化之後就是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這個時期的代表性消費品就是電視、冰箱、洗衣機,代表性零售業態是百貨和gms[連鎖、超市、折扣店],主要滿足新中產標準式包裝、一站式購物的消費心理。
我再說第二消費時代,1971年到1991年。
在1980年之前,由於兩次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整個日本經濟異常低迷。
與此同時,日本在第一消費時代經歷了一個粗獷擴張時期後,很多企業意識到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低成本、低消耗與高效率的運營是至關重要的,於是開始轉向精細運營,比如柔性製造、工程管理,一些極具價效比的業態慢慢興起。
1980年之後……”
北村純子略作停頓後,心情略低落的說道:“目前來看,這一時期是日本的經濟泡沫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把它們當成一種標誌。
比如,奢侈品狂歡、眼看著就要產生的房地產泡沫,如今銀座周邊的地價可以買下美國整個德州,還有這個時期的日本已經出現了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齡化的端倪。
在第一消費時代,同質化消費的現象非常嚴重,消費者熱衷於購買能改善生活水平的昂貴產品,映照到華囯,那裡的消費者也熱衷於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甚至,華囯人結婚的四大件也從手錶、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變成彩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
但到了第二消費時代,出現了一些階層分化,消費主題是從量變到質變,整個日本的大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同的使用者畫像——
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同的使用者畫像:
一,注重標籤的差異化,於是潮牌文化從美國傳播過來;
二,注重個人喜好而不是別人的目光,消費不是單純的消費,而是為了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費;
[這種消費方式就是‘創費’,用人話說,凡是為了裝逼而產生的消費就叫創費]
三,開始關注高價效比,堂吉訶德剛成立三年時間,銷售額年年爆炸式增長,就是因為它的突出特點——深夜營業、壓縮陳列、大量pop(賣點廣告)、低價產品;
四、注重精神與文化消費,文化和產業開始互相滲透,眾多的文化研究所一個個誕生;
同時零售業也隨著變化,大型綜合超市依然是市場主力,但品類殺手(營業面積較大,但商品品類經營較少的連鎖專賣店,比如京西易購這種)開始崛起,尤其是在服裝、家居、家電這些品類選擇深度和價效比上,比大型綜合超市更有優勢。
另外就是,極致低價和極致價效比業態,如百元店和spa業態開始出現,1985年後,便利店業態強勢崛起,因為當時已經出現差異化消費的主題,便利店主打高頻剛需,動銷特別快。”
“從日本女性的購物心理來說,通常情況下,日本女性消費者在逛街之前往往並沒有什麼具體的購買目標。大多數日本女性都喜歡逛商場,在逛的過程中一般因控制不住衝動心理而產生購買行為。”
北村純子一說完,從心控小組出身的馬來西亞籍,專攻女性心理學的崔弘濟沒什麼客套,直接就說道:“許多日本女性心情不好或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就把逛街購物當成一種緩解壓力、平衡情緒、宣洩無奈的辦法。
透過我們調查小組的調查所知,高達93.5%的1835歲的日本女性消費者都有過非理性的衝動性消費行為,非理性消費佔她們消費支出的20%。
由於沒有明確而實質的購買目標,日本女性消費者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商店環境、購物現場氣氛、營業員的言行以及其他消費者的意見等。
因此,日本女性消費者在購買時,更容易受到商品情感功能的影響購買並不太需要的商品,有時甚至商品的名稱、款式、環境氣氛等符合她們的心理需要,就能激發她們的購買動機。
日本女性感情豐富、善於聯想,她們往往脫離商品表層次的使用價值,而是賦予商品一種特殊的情感內涵與價值,樂於去體驗購物的感覺與意境。
大多數日本女性的購買行為通常具有較強的感情色彩,購買時多憑藉經驗和直覺,即女性第六感購買符合自己心意的商品。
隨著社會環境開放,日本女性由於經濟獨立而使其社會地位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開始追究個性、展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