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國家龐氏(第2/5頁)
章節報錯
“你還怕被自己人欺負?”
南易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我倒是不怕,就怕自己看見慫人憋不住火,你知道的,看到一堵牆,我都得從上面摳幾塊磚走,我不允許這世界存在有好東西我沒份的。”
宮雪莞爾一笑,“你這人,說著就沒正行。哎,你說這電視劇真能大火嗎?我們和雪佛蘭籤的可是對賭協議,要是收視不好,我們不但賺不到錢,還要倒貼錢。”
“別擔心了,多少國人稀罕瞧瞧美國是什麼樣子,就說這個戲大半都是在美國拍的,觀眾一定會愛看。我倒是擔心,這劇一播,聰明人就回過味來了,以後植入廣告的價碼肯定會水漲船高,想賺差價,難咯,望北傳媒的好日子快到頭了。”
宮雪:“我不擔心這個,你不是已經在引導我轉型了嗎?別人的植入不了,大不了自己投資拍劇。現在上頭對民營資本進入影視領域是睜隻眼閉隻眼,望北傳媒完全可以和影視製作中心合作拍劇。”
國內受制於外部環境和政策,民營資本在改開之初不被允許進入電視劇製作領域。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領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國有資本。
國有資本集中在這些資源壟斷性行業裡,聚集了大部分的精英人才和資源資本,如電視臺掌握了電視劇製作的專業人才、拍攝器材、播出平臺並且依靠國家財政撥款進行電視劇拍攝。
民營資本力量在成長過程中處於不利和被擠壓的地位,這時候的電視劇製作主體,是中央與地方各級電視臺以及各類國營宣傳文藝單位,電視劇製作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有性質的資金,比如財政撥款或者電視臺自身資金的積累、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贊助等。
對電視媒介的意識形態控制和對私營經濟的歧視政策,在整體上導致了此前對民營電視劇的禁止政策。
進入九十年代後,這種禁止就變鬆了,民營資本變相地進入到影視劇製作當中,馬末都他們前面那劇就是自己搗鼓,最後以製作中心的名義賣進電視臺。
名義不是誰都能借到,得有一定的人脈關係,近水樓臺先得月,京城的從業人員可以比其他地方更快接觸到這種資源,這或許也是京圈能夠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嗯。”
南易和宮雪兩人在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劇組那邊正拍完一個鏡頭的眾人卻在議論他們兩人。
“那個是宮雪吧?”王姫摘掉自己的墨鏡,指了指南易兩人的方位對姜炆說道。
“你不知道?咱這部劇的拍攝資金就是她找來的。”姜炆從兜裡掏出一包三五,抽出一顆點上。
看到姜炆手裡的煙,王姫揶揄道:“真沒眼力見兒,邊上有人呢。”
姜炆笑了一聲,掏出一顆煙遞給王姫,“前兩天你跟我怎麼說來著,說你懷孕了,要把煙給戒了。”
王姫熟練的點上煙,優雅地吸了一口,“我想戒,可誰讓鄭導連軸轉,我都好幾天沒閤眼了,累啊。”
“也是,老鄭這是要人命啊。”姜炆附和道。
“哎,宮雪邊上那人誰啊?”
“南易,做生意的,過去是亞清公司的老總,亞細亞商場就是那公司的,這人可不簡單。”
“哦?”王姫被勾起了興趣,“怎麼個不簡單?”
“這麼說吧,這人平時名聲不顯,京城的事兒和他都沾不上關係,不管好的壞的,知道他的人,大部分只知道他當過亞清公司的老總,也知道他在做生意,可做什麼生意,趁多大的錢,這沒人知道。
有一回,我去了個局,大家酒喝高興了,就盤點起了京城經商的有錢人,明面上的說了一圈,李成懦、李華達、富麗華、孫長征、黃霞、葉亰……一連串二十幾個名字都有人提出來,可就沒人提起南易。”
“為什麼?他夠不上?”王姫問道。
姜炆搖頭,“不好說。”
王姫:“什麼就不好說了?”
“南易多有錢不好說,甚至算不算有錢人都說不好。”姜炆模稜兩可地說道:“怎麼說呢,外面傳的關於他南易的訊息,只有亞清公司老總南易,一個挺有辦法的人,可具體的誰也說不清楚。
我和他吃過幾次飯,覺著他什麼人都認識,可是吧,在外邊就是聽不到他的什麼事,不管好的壞的。你說其他大款多多少少能聽到點風聲,開虎頭奔、住別墅,要麼在哪裡鬥富,講排場,可換他南易頭上,根本聽不到這種事。”
王姫:“會不會是空心貨?”
“不可能,人家81年還是82年就坐車了。”姜炆說著,指了指南易邊上的虎崽,“就那男的,是他司機還是保鏢來著,還有個女的今天不在,南易出門都帶著他們兩個。”
“嗐,管他真有錢還是假有錢,有錢人多了,不差他一個。”王姫忽然醒悟過來,她想討論的可不是南易有錢沒錢,“宮雪和他是不是那種關係?”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