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既然開城投降,就讓他保留一絲顏面又有何妨,柯鎮惡也不揭穿,直接率軍入城,順利收編了城內兩萬守軍,休整了一日之後,分出五千騎兵和一萬長安守軍交給郭靖讓他駐守長安以及肅清關中腹地的小股抵抗勢力,有柯蓉兒和楊念慈幫住,又有足夠的兵力,這件事情也不算太難做到。

柯鎮惡自己則於韓寶駒一起率領五千輕騎,和一萬步兵朝著藍田大營進發。有陝西宣撫使帶路,他們又順利接管了藍田大營的三萬大軍,然後浩浩蕩蕩殺向潼關,然後在潼關以西的華陰城駐紮。

華陰城內本來就有一萬宋軍,是用來防備金兵出潼關襲擊關中的。

柯鎮惡率領大軍抵達之後,很順利的就接管了這一萬軍隊,至此此番攻打潼關的軍隊就變成了三萬五千人。

從數量上看,已經於駐守潼關防線的金兵大體相當。

不過宋軍的戰鬥力也就那樣,又是新近收編,無論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都十分底下,強行攻打潼關就有些為難,總不能指望那五千輕騎攻城吧!

不過馮蘅早就考慮過這種情況,所以已經有所安排。

第一天白天,柯鎮惡直接帶領三萬大軍到潼關城西五里外紮營,晚上悄悄讓兩萬大軍撤回華陰,到第二日白天,再讓一萬人馬回到潼關大營,一連七日都是如此。

從潼關城頭眺望,柯鎮惡的大營連綿不絕,每日的炊煙升起,少說也有十萬大軍的樣子。

而且看著關中還有繼續往潼關增兵的氣勢,這讓駐守潼關的金將心裡直打鼓,求援信不停的發往汴京。

潼關是如今金人的西邊門戶,一旦破關,敵人便可沿著黃河一路殺到開封城外,到了那個時候,金國便徹底完了。

金國皇帝聞訊大驚,連忙下令山西守軍山西全境,南下過河,支援潼關,同時下令鄧州的完顏合達分兵北上支援潼關。

可是完顏合達此時已經被孟珙咬住,哪裡還有餘力北上支援。

哲別的先鋒在太原城外敗了一陣,等到後續哲別帶領三萬大軍殺到太原城下的時候,士氣低落,竟然連攻十餘日都沒能拿下城池。

哲別大軍士氣低落並不僅僅是因為前鋒吃了敗戰。

此時蒙古人打戰還是以劫掠為主,但是自從哲別挑明瞭陣營之後,便在柯崇雲的要求下,約束麾下士卒,不準劫掠,不準屠殺,這讓士兵們很是不滿,所以士氣低落也是正常。

哲別雖然能夠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卻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能一邊約束軍紀的同時,一邊給手下將士畫大餅,可惜效果了了。

就在哲別想著是不是撤回草原,另作打算的時候,太原城的金兵竟然自己撤退了。

哲別不費吹灰之力,接收了太原,很快意識到金人撤軍的原因,於是帶著大軍直接南下。

金兵撤退的太過倉促,好不容易被完顏陳和尚提振起來計程車氣,又先後被完顏陳和尚兵敗被擒,以及金帝下令放棄山西的兩個訊息洩得一乾二淨。

本來好好的撤軍,直接變成了潰敗。

哲別大軍竟然輕易一路從太原殺到了運城,一路上的城池望風而降,本來底下計程車氣,竟然又慢慢恢復了起來。沿途各城幾乎都是不戰而定,府庫內的糧草物資自然全都儲存完好,有了這些錢糧作為獎勵,大軍士氣不恢復那就奇怪了。

於哲別大軍勢如破竹相對的,金帝寄希望去支援潼關的山西大軍,自然一敗塗地,度過黃河的都不到千人,其他人都全都投降了哲別,連戰死的都沒幾個。

而這不足千人的潰兵抵達潼關非但沒能增強潼關守軍的實力,反而是山西陷落的訊息直接讓潼關原本就低迷計程車氣又降了三分,然後便在柯鎮惡安排的一次佯攻後直接開關投降了。

這實在是大大出乎了柯鎮惡的預料。

前陣子,馮蘅問他要不要當皇帝,柯鎮惡說不想當,於是馮蘅便制定了讓西路虛張聲勢,為東路大軍創造機會的戰術佈置。

如今潼關直接都沒怎麼打,直接就被下得投降了,這算什麼?

搞得柯鎮惡都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

北方的戰局讓金國皇帝發現自己又做了一件蠢事,多以對於完顏合達不肯分別駐守潼關的行為也就不做追究了,只是傳旨給他,讓他自行決斷。

此刻他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整個人呆在汴京的皇宮裡開始醉生夢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