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大宋,大宋(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一年駕崩的皇帝並不止金宣宗一人。
南宋的皇帝宋寧宗趙擴也在這一年八月份駕崩了。
歷史上的宋寧宗是一個耳根子很軟,性格同樣很軟的一個皇帝,為人品性倒是不壞,在位期間,南宋的人口經濟均有較大發展,但是因為軟弱,所以統治期間朝堂上出了兩個大權臣,前期是主張開禧北伐的韓侂冑,後期是主張和議的史彌遠。
特別是史彌遠,不但在宋寧宗在位期間是個權臣,甚至在宋寧宗駕崩前後還玩弄了一出立儲的好戲,在宋寧宗死後,直接扶持了一個血脈偏遠的趙家血脈當了皇帝,然後繼續把持朝政,直到壽終正寢。
而偏偏這樣的一個大權臣在後世的史書上竟沒有被列入奸臣傳。
不過因為柯鎮惡的緣故,韓侂冑死後,他直接刺殺了史彌遠,使得這個歷史上的權臣直接提前近三十年謝幕。
兩代權臣先後落幕,寧宗一朝直接進入了眾正迎朝的局面。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並不是明末崇禎年間東林執政的那種。
被韓侂冑打壓的理學一派重新起復。
這個時候的程朱理學還不是後世那種被妖魔化了的偽道學,“存天理,滅人慾”更多的還是被理學士子當作自我道德約束的標準,而不是用來攻訐他人的道德武器。
理學那一套理論在後世的哲學評價中,被歸類為客觀唯心主義,認天下在存在之前就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這種精神便是“天理”,而人是可以透過格物來闡述這個天理的。
所以這一階段,理學弟子還是偏向于格物和務實的。
前幾年七俠派有外門弟子考中了大宋的進士,便是因為七俠派的科學理念,與理學的一些務實理念相符合。
理學一派在寧宗後期被重用,是寧宗一朝經濟人口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宋寧宗耳根子軟的毛病並沒有因此改變,沒了史彌遠這個權臣,但不代表權臣就在寧宗一朝消失了。
事實上,理學一派把持朝政之後,南宋朝堂成了另外一種一言堂。
理學一派的領頭人變相的成為了新的群臣領袖,雖然他們的自我道德感更強,但是在事實上確也成為了權臣。
而這個時候,理學的領袖人物,便是理學大家真德秀。
真德秀是個剛直君子,歷史上要到十年後才會入主朝堂成為宰相,但在這個世界卻提前了十餘年。
同時他也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曾經湘南一帶做地方官,與孟宗政素有往來,後回到中樞,力主孟宗政北伐。
孟宗政在這個時空比在原本的歷史上能夠取得更多成果,便是因為真德秀的緣故。
去歲蒙古大軍兵圍中都,孟宗政上書朝廷,大軍北伐,真德秀也同樣建議寧宗北伐,但是這個時向來耳根子軟的寧宗皇帝突然又泛起了南宋皇帝遺傳的老毛病,開始猜忌起孟宗政。
也不怪他會有此心,畢竟開禧北伐,西路軍統帥自封蜀王的前科猶在眼前,而此時孟宗政的地位可比當年的吳曦還要高一些。
真德秀雖然把持朝堂,但到底不如韓侂冑大權獨攬,不敢強勢逼迫皇帝,只能發動言官上書。而宋寧宗乾脆稱病不上朝。
而遠在襄陽正準備大展拳腳的孟宗政等不來朝廷召令,眼看良機錯失,不由悲憤交加,嘔血而亡。
訊息傳回朝堂,宋寧宗終於上朝,他令江海接手忠順軍,擇日北伐,然而忠順軍乃是孟宗政一手建立,其中有四萬多來自於金國境內的唐、鄧、蔡三州壯士,成分複雜,江海威望不足,無力約束部將,差一點導致軍隊譁變。
宋寧宗無奈,採用真德秀的意見,加封孟珙為秉義郎,令他約束部將,孟珙以為父親守孝為由,堅辭不受,一個月後,宋寧宗又加封他為武德郎,孟珙託病繼續不就。
宋寧宗大怒,訓斥真德秀識人不明,忠順軍已經淪為孟傢俬兵。
此時紅襖軍席捲山東河北,光明左使夏全領兵已經打到了淮河北岸,宋國淮東制置使徐晞稷上報朝廷,言紅襖軍可為伐金先鋒。
宋廷最擅長做的事情便是招安,國內農民起義,他招安,金國起義兵他也招安,這已經形成了一個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