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訊息不但讓完顏陳和尚心中悲憤,也讓明教接下來的行動變得被動起來。

自柯崇雲將蒙古即將撤軍的訊息傳回明教之後,全金髮便已經分兵四路:

光明左使夏全領兵四萬教兵自沂蒙山南下徐州,攻略淮北。

光明右使範倜溫領一萬巨木旗,並一萬教兵越過沂蒙山,直逼濟南。

全金髮親領洪水旗、厚土旗並一萬教兵攻略山東半島。

神雷法王率領銳金旗、烈火旗,並四萬教兵度過濟水,北上直撲中都。

此番出兵,明教全起十五萬大軍,皆穿紅襖,又稱紅襖軍,四路大軍尤其以郭方率領的兵力最多,最強,尤其是烈火旗,裝備了火銃、火蒺藜,等火器,特別是十門重型火炮,是裝門針對中都的城防而準備的利器,只等一舉攻破中都、生擒金國皇帝,徹底覆滅金國。

誰知大軍剛度過濟水,金國皇帝已經帶領文武逃也似的南下開封去了。

這個時候郭泡麵臨一個問題,是依舊北上攻打中都,還是轉道西南截殺金國皇帝。

按照道理而言,截殺金國皇帝應該是首選,但是當年僕散揆和其子僕散安貞為了應對南宋北伐,以開封府為中心在周邊建立了一個十分嚴密的三角防禦體系。

金帝南遷,這道防線徹底啟用,北伐大軍半道轉變行軍路線,無論是情報還是糧草預備都不足,很有可能陷入焦灼。

而如果選擇繼續北上中都,一方面準備充足,另一方面金帝南遷,中都人心惶惶,攻克的難度大減,只是這麼一來,便不能一戰滅金,反而讓明教直面北方蒙古,成為了金國東北方向的屏障。

郭方召集麾下將士商議,最後決定分兵,由他帶領銳金旗並三萬教兵轉道向南截殺金國皇帝以及一眾文武,烈火旗行軍較慢,仍舊北上,乘機奪取中都。

柯崇雲得知金國遷都的訊息,便知道北路大軍面臨的選擇困境,於是一邊飛鴿傳書總舵,一邊朝西南進發,準備勸說郭方不要分兵。

可惜還是晚了一步。

郭方大軍已經餘金將完顏承裕大戰了兩場。

郭方雖然兩戰兩勝,但是大軍的腳步還是被拖慢了下來。

完顏承裕連敗兩場,損兵折將,於是便派遣手下第一高手,關外長白山宗師參仙樑子翁前往郭方軍中,進行刺殺。

郭方重傷,沒等到柯崇雲趕到,便已經一命嗚呼。

紅襖軍暫由滄州分舵舵主呼延凡統領,呼延凡之前一直是統領流民軍作戰的那一套,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與郭方相差甚遠,而且威望也是不足,四萬大軍差點被完顏承裕擊潰,好在銳金旗一萬大軍氣勢如虹,頂住了壓力,但是統帥無能,也不知還能支援多久。

幸而柯崇雲及時趕到,他讓呼延凡帶領三萬教兵即刻北上,他親自指揮一萬銳金旗士兵,且戰且退,一路尾隨,完顏承裕若是南下,他便尾隨上去,若是對方反過來攻打,他便帶兵暫退。

完顏承裕率領的部隊也只有三萬餘人,雖然人數領先,但是金兵先敗於蒙古,又被迫遷都,戰鬥意識不強,被柯崇雲的賴皮戰術弄得士氣一跌再跌。

最後在濮陽城外一場大戰,完顏承裕大敗,傷亡一萬七千餘人,最終落荒而逃。

濮陽縣令見到金兵大敗,鬥志全無,被柯崇雲提前安插的探子趁機奪門。

柯崇雲分五千銳金旗並一萬金軍降兵駐守濮陽,他自領五千人馬緩慢北上,一路上發動了各地分壇,接連攻佔邯鄲、邢臺、正定、保定,又分別在四成各分出一千銳金旗將士帶領各分壇臨時招募的識字民兵駐守,同時趁著春耕之前開展分田。

由此整個河北盡歸紅襖軍佔據。

接著柯崇雲又孤身北上。

此時中都已經在烈火旗的火炮之下投降。

楊康在耶律楚材等事先聯絡的金國漢人和契丹人官員,以及全真教徒的幫助下穩定住了中都的形勢。

柯崇雲領五千教兵徵集三萬民夫在後世居庸關附近修築關城,預防蒙古人的進攻。

與此同時全金髮徹底平定了沂蒙山區以東的山東地界,並大規模推行明教擬定的田法。

濮陽被佔領之後,濟南的金兵失去了濟水沿線的支援,圍困一月之後投降。

南路大軍也勢如破竹拿下了徐州,兵鋒直達淮河。

至此河北山東之地盡歸明教所有。

然而到了這一步,全金髮這十餘年積攢的家底徹底耗盡,暫時只能經略境內民生,無暇再度過黃河擴大戰果。

金國經此一戰,只剩下了山西、河南以及南陽之地,勢力大摔,金宣宗在內外交困中鬱鬱而終。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