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治官吏交州除異 失街亭蜀軍失利(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將呂岱乘機消滅了士氏勢力,以後又恢復交州管轄,撤銷廣州建制,仍以呂岱為交州刺史。士燮之兄弟及質子士廞等,皆免為庶人。從此,交州完全為孫吳所有,不再與曹魏有政治牽聯。
事後孫權聞呂岱清身奉公,初在交州,歷年不餉家,妻子飢乏。
孫權為之嘆自,且責備近臣道:“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門內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於是加賜錢米布絹,歲有固定數量。
孫權從呂岱得到啟示,認為夷越多事處,應分設管之,平定後,再復舊設。恰遇丹楊、吳、會、山民復為寇賊,攻沒屬縣,就將這三險地劃出來,另置東安郡,以綏南將軍全琮領太守。
全琮到達事發地點後,明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得萬餘人。事情略定後,孫權即召回全琮,並罷置東安郡。
為對付外來軍事壓力,孫權實施了一系列的強軍措施和政策。採武昌山鋼鐵,作千口劍,萬口刀。以德刑,寬賦息調,減少民眾的矛盾。軍隊廣屯田,從而使軍用糧草得到保障,並對外開通貿易往來。
因此,南海諸國常來吳通商貿易,這一訊息也隨之遠播。
大秦(古羅馬)賈人字秦論,特來交趾。
時任交趾太守吳邈接待後,又遣送詣孫權。
孫權就問秦論方土謠俗,秦論俱以一一對答,孫權悅之。
適諸葛恪討丹陽,獲黝(黟)、歙短人,並擒數人送至孫權。
秦論見之甚奇,道:“大秦稀見此人。”
孫權道:“大秦既稀有,不妨贈之作奴。”
秦論高興道:“謝大王。”
孫權即以用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秦論。不巧的是劉鹹於道途中亡故,而秦論乃徑還本國。
話說諸葛亮收復南夷,回到都城,整頓軍吏,緩之一年,然後興師北伐。使外使中都護李嚴,移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作為東防。內使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分治宮府諸事。乃上《出師表》一篇,陳明宗旨。
後主劉禪年已逾冠,立故車騎將軍張飛女為後,生男育女,年富力強。只是生性庸懦,未識大體,一切軍國重事,幸由諸葛丞相處理。
諸葛亮既表請北伐,後主劉禪自然依從,當下催趲人馬,次第出發,振旅闐闐,伐鼓淵淵,由陽平關進兵,往駐漢中。
諸葛亮領兵伐魏,已出漢中,屯駐石馬城。
魏主曹叡聞得蜀兵進攻,即欲親出禦敵。散騎常侍孫資,謂南鄭斜谷,險阻異常,不宜勞師進取,但命大將據守要害,自足震懾寇敵,靜鎮疆場,曹叡乃罷議。
令驃騎大將軍司馬懿為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屯兵宛城,堵御東西,使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專拒蜀兵。
新城太守孟達,本來由蜀投魏,與魏侍中桓階,將軍夏侯尚友善,夏侯尚、桓階相繼病歿,孟達心不自安。
事為諸葛亮所聞,囑中都護李嚴招孟達,孟達復書如命。偏魏興太守申儀,與孟達有隙,時常偵伺,一聞孟達陰通蜀使,即報知曹叡,曹叡令司馬懿相機進討。司馬懿接令後,佯為慰解,暗中卻調動兵馬,潛赴新城。
孟達得司馬懿書,遲疑未決,因遣人訪問諸葛亮。諸葛亮令孟達趕緊加防,毋墮司馬懿計。
孟達尚復書與諸葛亮道:“宛城距洛陽八百里,至新城且一千二百里,若司馬懿前來,亦當表聞魏主,往返須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自足拒司馬懿,幸請放懷。”
這書遞至石馬城,諸葛亮閱畢驚歎道:“孟達必為司馬懿所擒了!”
果然不到半月,便由孟達飛書乞援,內稱孟達舉事八日,司馬懿兵即到城下,神速異常,請即發兵相救。
諸葛亮又嘆為無及,不得已派遣偏師,往援新城。
兵方就道,孟達敗死的訊息,便即傳到,諸葛亮只得將偏師調回,合力北向。
行至南鄭,鎮北將軍魏延出迎,諸葛亮即使魏延為丞相司馬,統領前軍。
魏延獻議道:“魏令夏侯惇都督長安,楙系掯子,曾娶曹操女為妻,年少志驕,毫無謀略,延願得精兵五千,取道褒中,沿秦嶺東進,繞出子午谷,不過旬日,可到長安。楙聞延掩至,必不敢持久,棄城東走,丞相可從斜谷,進與延會合,併力一舉,咸陽以西,便可平定了。”
諸葛亮搖首道:“此計甚危,不如安從坦道,方保萬全。”
魏延又說道:“丞相從大道進兵,彼必沿路防守,曠日持久,何時得取中原?”
諸葛亮慨嘆道:“天若祚漢,何患不勝?”遂不從魏延計,魏延怏怏退出。
諸葛亮佯言由斜谷取郿,卻使趙雲為鎮東將軍,鄧芝為揚武將軍,據住箕谷,作為疑兵。親率諸軍,進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令明,隊伍整齊,號令嚴肅。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聞風請降,關中響震。
惟天水太守馬遵,正與參軍姜維,功曹梁緒等,案行屬縣,聞得蜀兵已至祁山,郡縣響應,料知無路可歸,擬往投上邽,姜維勸馬遵仍歸郡治,馬遵疑姜維有異志,夤夜自去。
姜維還至天水郡中,吏民已相率降蜀,閉門拒姜維,害得姜維進退維谷,沒奈何奔投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