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又平山越穩吳境 暗察關羽施心計(第2/3頁)
章節報錯
呂蒙初至陸口,向關羽致書問候,並送厚禮,外倍修恩厚,巴結關羽,以便麻痺關羽。而關羽根本不把呂蒙等這些後起之輩放在眼裡,根本沒察覺呂蒙的用意,只是覺得對方對自己的一種敬畏。
卻說劉備在漢中戰勝曹操,奪取了漢中,繼而自稱漢中王。關羽自在荊州,曾與諸葛亮書,謂馬超人才,可比何人,諸葛亮嘗答書道:“孟起(馬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也不愧為一時人傑。但卻是黥英布、彭越流亞,只可與翼德等並駕齊驅,尚未能及髯公的絕倫超群呢。”關羽素美鬚髯,故諸葛亮稱為髯公。
自關羽得此書後,始無異言,至是由司馬費詩,奉使荊州,授關羽印綬。關羽見了費詩,問及他將爵位,知黃忠得授職後將軍,與己並肩,不由的憤憤道:“大丈夫豈可與老兵同列?請君將印綬齎還。”
這是關雲長傲氣,費詩從容道:“君侯也太固執了。從前蕭何、曹參與高祖並起,最為親舊,及韓信亡命後至,卻擢為統帥,嗣且封王爵,位出蕭何、曹參上,蕭何、曹參並不以為嫌,今漢中王與君侯,譬猶一體,休慼相關,不過按功行賞,宜擢黃忠,並無他意,君侯當體王苦衷,不宜以名位高下,爵祿多少,心存芥蒂呢。”關羽聞言感悟,因即受命。
關羽願乘勢攻取襄陽、樊城,建立功勳,請命出戰,面託費詩歸報。
劉備壯關羽忠奮,準如所請。關羽乃部署人馬,慷慨誓師,使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屯公安,責令輸糧濟師,不得有違,並約同孫權一同作戰,孫權佯裝同意前往,當下自督將士,往攻樊城。
樊城為曹操將曹仁所守,探得關羽兵至,即飛書報曹操,請即濟師。
曹操遣于禁為統將,龐德為先鋒,帶領七萬人馬,星夜援樊城。
于禁等至樊城,與曹仁相見,曹仁令于禁等屯兵樊北,作為聲援。
關羽兵進迫城下,內有曹仁守住,外有于禁、龐德等接應,關羽急切不能取勝,也覺愁煩。
漢江一帶,秋涼水漲,霖雨連宵,又遇大雨,平地水深數丈,兩岸氾濫。關羽登高了望水勢,默有所會,計上心來,便令部兵籌備舟筏,暗遣子關平往堵江口,灌決樊城。
樊城北地勢較低,首當水衝,于禁、龐德,全未防及,一夕風雨大作,洪水暴漲。于禁所領七軍,都不知水從何至,倉皇亂竄,嚇得於禁魂膽飛揚,急往堤上避水。
獨龐德屯兵於樊城北十里,平地水深五六丈,披甲持弓,搭箭放射。後躍馬水中,尚無懼色,時已黎明,忽聽得鼓聲大震,來了許多戰船,順水殺來,龐德據住堤上,未肯退去。
哪知來艦上一齊放箭,狀若飛蝗,曹操兵多被射倒,龐德又張弓挾矢,向他們對射,相拒了好多時,日已亭午,水勢益高,連堤上亦將淹沒。
魏將董衡、董超,勸龐德降敵,龐德大怒道:“我受魏王厚恩,怎肯降人?”說著即將二董劈分四段,龐德亦非曹魏故吏,奈何甘殉曹氏?
龐德復顧語督軍成何道:“我聞良將不怕死,烈士不毀節,今日是我死日了。卿亦當努力死戰,勿負國恩。”
成何依令向前,立被射落水中,餘眾大駭,都向敵艦中奔入,棄械請降。
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可迴避,又見關羽大船來攻,窮迫無計,為保數萬兵士性命,不得已,投了關羽。
而龐德竟提著大刀,躍入堤邊一小船,砍倒船中軍士,用刀作櫓,意欲駛往樊城,偏兜頭遇一大筏,竟被撞翻,龐德隨船落水,方為所擒。
關羽大獲全勝,升帳訊囚,于禁跪伏乞憐,由關羽發往江陵,繫獄待刑。及訊至龐德,龐德兀立不跪。
關羽與語道:“汝兄龐柔現在漢中,汝舊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何不早降?”
龐德怒目答道:“匹夫敢叫我投降麼?魏王方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乃系庸才,怎能與敵?我今日死,明日汝亦不得生了!”
關羽當然憤起,遂命將德推出斬首,給棺埋葬。
復乘水勢未退,關羽麾令大小將校,分坐戰船,進薄樊城。關羽為流箭所傷,雖莫大礙,但終究怏怏。
關羽是夕暫宿舟中,恍惚有野豬進來,齧住左足,忍不住失聲叫痛,因致驚醒,方覺是南柯一夢。
旁有關平在側,問及何因,關羽自述夢狀,且因足上餘痛猶存,亦知凶多吉少,不免嘆息。
關平請關羽退還荊州,關羽慨然道:“我年近六旬,死亦何憾?況樊城將下,奈何遽歸?”過剛必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