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得知,為安撫南越士民,擢升士燮當左將軍。士燮心存感激,為表忠心,特派子入質。孫權使士燮子為武昌太守,且拜士燮諸兄弟皆為中郎將。士燮兄弟授封拜後,積極效命。

隨後孫權又升授士燮為衛將軍,封龍編侯。弟士壹為偏將軍,都鄉侯。從此,士燮不斷向孫權貢獻,每遣使詣孫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士壹時貢馬凡數百匹。孫權輒為書,厚加寵賜,以答慰之。孫權基本以非武方式略定南越,交州賓服。

曹操西定回鄴,聞孫權已略定嶺南,也只能無奈,即遣阮瑀至江東。

此時,曹操為其開心,令造一銅雀臺,隨時遊賞,且更迭下令,訪求才士,不計名節,只尚有智謀。

孫權略定嶺南後,見曹操赤壁敗後,水軍恢復如此之快,又見招攬才士,不免有些驚恐。

阮瑀至江東,送來書信,雖述姻構交好,但卻均充滿敵意,處處威脅,此仍是一份招降書,也是一部宣戰書。

事在眉捷,孫權為防曹操來攻,召全臣會道:“赤壁戰後,曹操北歸,前又興水軍,耀武江淮,現有來書恫嚇,孤思曹軍將會南下,報復江東。為此,孤欲移都於秣陵,便於軍事,眾卿以為如何?”說著,就將曹操書信遞出,以示全臣。

眾臣過目,長史張紘首先道:“書雖強橫,不足威懼。秣陵,古楚武王所置,時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

張昭道:“秣陵原山丘陵之外,多為河湖沼澤。然而現隨江入海口東移和秦河入江口的變化,水面漸縮小,沼澤漸演為肥沃之平地,可用以耕種。其高爽的臺地雖宜為居住,但不能避免水災。移都邑於秣陵,一旦遭遇洪災,都邑不保。”

呂蒙道:“都邑在京口,遠離西部,不利西進,移至秣陵更利西進北顧。秣陵山丘較多,可將都邑建於山上,而免於洪災。”

張昭又道:“京口位東,曹強兵不易攻伐,而秣陵位於西北,近曹強水軍,一日攻來,如何守城?”

魯肅道:“吾察秣陵臺地周邊,它西邊有天塹長江和江岸良港,可利與吳後方相聯。北有二山為天然屏障,山外便是大湖。秦淮水入湖湧注大江,使大湖與長江相通,湖又可為水軍的泊船,且操練和軍需。東邊則有秦淮水的支流青溪,從青溪南下,可以連線秦淮水兩岸民區。如曹操軍北來,地勢宜守難攻,進可殺敵,退可守城。”

呂蒙又道:“拒曹還可在濡須水口立塢,以保護秣陵。”

此時,有人卻道:“上岸擊賊,洗足上船,塢有何用?”

呂蒙駁道:“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故為水上堡壘。”眾人又作一番議論。

孫權見全臣之議已傾出,就道:“眾卿所議,皆有一定之理,總之移治秣陵有利有弊,然要看利大弊,還是弊大於利。今正處爭戰之期,主為戰爭考慮。秣陵是為軍事要地,昔兄長曾將軍府置於秣陵,是因秣陵有扼江控淮和天生城壁軍事之要也。孤居江東,仍以水軍為重,水軍往來於長江,需適宜的港口作休整,石頭山下的天然良港,在成金陵邑之後,一直為民所用。劉備東來,遊於秣陵,周觀地形,曾與孤言,也以為秣陵宜為都邑,這所謂為‘智者意同。’為避免洪水,可將城建於石頭山。為確保新都邑,可作濡須塢。”孫權言出,眾議仍止。

張昭見孫權移都邑心意已決,也不便多言,就道:“既主公有意移都邑,昭也不用再道,然而秣陵之名不吉,可改其名為建業,即建功立業之意也。”

魯肅接下道:“應是建帝王之大業。”

孫權聽後揮了揮手,眾臣靜之,便道:“自今起就將秣陵改名為建業,建業即為孤之都邑。”眾人聽後,皆喜笑之。

既是商定徙治秣陵,翌年,孫權令修整石頭山上的金陵邑舊址,故又稱之為石頭城,用來貯存軍糧器械。鑑於戰爭之期,顯然更多地著眼於軍事,在經濟開發上是聽其自然,城邑建設也很少動作。孫權仍以孫策曾用之將軍府,略加修築,臨時充作宮室。

不久,都邑由京口遷至建業,為增加建業邑之糧食供給,廢江乘、湖熟二縣,改設典農都尉。

為確保都邑建業安全,同年九月,在無為濡須水口築濡須塢,作為水軍軍港,以拒曹軍。因濡須塢形似偃月,又名偃月塢或偃月城。為使戰備軍需,孫權還令周泰開始將兵屯岑,經營水利屯田,引岑水灌溉農田,擴大農耕。

移都邑事剛定成,吳境內又發叛民。吳郡餘抗民郎稚合眾起反,複數千人,孫權令鎮越名將賀齊出討之,即破郎稚。

賀齊得勝,孫權聞後,召賀齊到他駐地。賀齊當即還郡,孫權多贊賀齊。臨別前,孫權出城餞行,特作樂舞象。賜賀齊軿車駿馬,罷坐住駕,使賀齊就車。賀齊辭不敢,孫權使左右扶齊賀上車,令導吏卒兵騎,如在郡儀。孫權送出百餘步乃回,並且注目望之,眾人樂道:“人當努力,非積行累勤,此譽不可得。”

這正是:周瑜病亡魯肅代,治所西移秣陵邑。

步騭南下交州定,齊賀平叛樂象舞。

評:劉備借荊州,為後取蜀提供了方便,而為孫權取蜀卻造成了障礙,此時孫權只能北向,與曹操抗爭。都邑西移秣陵,實為軍事考慮。略定嶺南,使孫吳成為東南真真主人,後為在海上與各國貿易聯絡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