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得劉備寄孫權書,展閱後,心道:“劉備以匡漢朝為名,為劉璋辯解,以此阻撓西進,實陰含他意,此為諸葛亮之計也。”因此周瑜沒肯罷手,仍催孫瑜引兵就道。

恰會東吳欲取西川之息傳入蜀中,劉璋部將襲肅知劉璋昏庸,不能成大事,早想異投,聞到東吳有進蜀之意,當即率部來投。

周瑜當然接受,當即詢問益州情況,更有把握取蜀,仍與孫瑜一起商討攻克計策。孫瑜頗諳韜略,兩人同名,與周瑜又相契合。

計定,孫瑜當即由丹陽發兵,溯江至夏口,遙見前面排列戰艦,阻住去路,不得不向他問明。

忽有一人遙呼道:“請吳將答話!”

孫瑜望將過去,乃是荊州牧劉備,便與言奉命取蜀,劉備朗聲答道:“備與劉璋為託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劉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備已貽書孫將軍,無故攻劉璋,恐曹操襲於其後,勸他得休便休。君欲取蜀,請從他道。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決不敢為天下失信哩!”

孫瑜再欲有言,劉備竟退入船中,累得孫瑜無法再進,又不好與他交戰,自傷和氣,只得麾舟退回,報知周瑜。

周瑜正想督軍繼進,接得此信,不由的忿怒異常,俗語說得好:“怒氣傷肝”,周瑜得病未愈,哪禁得一番盛怒?頓致口吐狂血,暈倒地上,經左右舁周瑜至床,已是氣息奄奄,延醫調治,始終無效。自知病終不能起,因令書記草一遺箋,口授數語道: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將軍之遇(指孫策,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以不謹,道遇暴疾,延醫療治,有加無已,人生有死,修短命也,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得復奉效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事尚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指孫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採,瑜雖死不朽矣。”

又道:“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死)之日,所懷盡矣。”

口授至此,已喘急的了不得,復大呼道:“既生瑜,何生亮?”呼罷即亡,壽止三十六歲。畢竟美人薄命,小喬又復喪夫。

周瑜不拘魯肅對待劉備與自意見相悖,臨終前仍推薦魯肅代他,實為心胸寬大,但這促使了劉備借荊州成為事實。

周瑜死後,當由部將替他棺殮,並將遺書飛報孫權。孫權流淚嘆惜道:“公瑾有王佐才,今忽短命,孤賴何人?”

及閱周瑜遺箋,舉魯肅自代,因即命魯肅為奮武校尉,使至巴丘,代領孫瑜營。

周瑜有兩子一女,奉櫬還吳,孫權親舉隆重葬禮,並撫卹遺孀和子女。

魯肅往代周瑜任,道出尋陽,晤見尋陽令呂蒙,意尚輕呂蒙。

呂蒙少年好武,不讀經書。呂蒙等將佐掌事後,孫權常勸多讀書。孫權謂呂蒙及蔣欽道:“卿今並當塗(做官掌事的人)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呂蒙道:“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

孫權道:“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札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諸家兵書。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劉秀)當兵之務,手不釋卷。猛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

孫權又對將欽說:“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我難道要汝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汝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汝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

呂蒙經孫權勖令求學,始就學,篤志不卷,其所覽見,舊儒不手。方專心攻習,手不釋卷。蔣欽聽了孫權之言,也從此用心讀書。

魯肅途中與呂蒙相見,呂蒙置酒款待,談論古今時事,各中竅要。談到魯肅將赴任,與關羽相邊,如何對付關羽時,呂蒙問及魯肅有何妙策道:“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

魯肅毫無準備,一時語哽,倉促回道:“臨時施宜。”只是隨口說道,即意為“到時相機行事。”

呂蒙道:“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隨即為魯肅籌畫五(又說有三策)策。

而呂蒙則陳上三條妙計,魯肅聽後,確為可取,這使他大吃一驚。魯肅起撫呂蒙背道:“呂子明(呂蒙字子明),我不意卿才如此,竟非復吳下阿蒙了!汝已有這等學問了。”阿蒙仍是呂蒙小名。

呂蒙笑答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大兄何輕事覷人?”

魯肅乃重呂蒙,進拜呂蒙母后,才珍重言別。

孫權聞後,甚為高興,常與人感嘆道:“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賜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