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諸將,更得諸葛為謀,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宜軟困劉備之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志;多給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趙雲諸之情,隔遠諸葛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定矣,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且縱令西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將軍熟圖之!”

孫權得周瑜書,出示魯肅、呂範諸人,呂範謂宜從周瑜言,獨魯肅仍堅持舊意,此見與周瑜相悖,孫權三思後,仍聽魯肅言,遂不留劉備。

劉備得借荊州,欲即日辭歸,經孫權一再挽留,尚未得返。但劉備恐有他變,不如商懇孫夫人,即就乘隙西歸,遂入見孫夫人,孫夫人見劉備悶悶不樂,即問道:“丈夫何故煩惱?”

劉備道:“念備一身飄蕩異鄉,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歲旦在邇,使備悒怏不已。”

孫夫人聽後,卻也豪爽,執定嫁夫隨夫的主意,收拾細軟,當即起程。

劉備但留書辭孫權,自與趙雲等輕舟西去。待至孫權得覽劉備書,亟乘飛雲大船,親率魯肅、張昭等十餘人,追送劉備行,竟得相及。

劉備從容見孫權,具言曹操方眈視荊州,不能不返。孫權亦未嘗詰責,惟置酒餞別,且邀孫夫人過宴。魯肅等未便列席,避入後倉。

酒至半酣,劉備低聲語權道:“公瑾文武兼全,為萬人傑,只恐他器量遠大,未必肯久為人臣,願公預防為是。”也欲譖毀周瑜耶?孫權含笑無言,待至宴罷,劉備夫婦仍出登輕舸,揚帆徑去,孫權亦退歸。

劉備至公安,由諸葛亮等接入,劉備語諸葛亮道:“天下智士,所見略同,前日先生慮孤東行,也是為此。若仲謀信從周瑜,恐孤不能與卿等再見哩。”

諸葛亮等並皆起賀,一面開筵慶賞,喜氣盈庭。劉備復重賞趙雲,留居麾下,不復再回桂陽。且作書寄吳,索借荊州。

適周瑜自江陵詣吳,問孫權何故縱劉備,孫權以防曹操為辭。

周瑜複道:“曹操新敗,憂在腹心,未能遽與將軍構釁,劉備方結姻好,一時當不致失和。但劉備不窺吳,必將圖蜀,最好是先發制人,瑜願偕奮威將軍仲異(名瑜,系孫堅弟靜次子,時為丹陽太守)。同取巴蜀,即留仲異居守彼地,與馬騰子馬超結援,瑜再還與將軍奪據襄陽,向北蹙曹操,方可圖功。曹操若得破,劉備更可無慮了。”

孫權應聲稱善,即使周瑜歸整軍馬,為取蜀計。

周瑜返至江陵,途中得病,尚力疾至巴丘閱軍操練,且囑孫瑜速赴夏口。並請孫權致書劉備,預為關照,免受牽制。

孫權乃使人至公安,齎書與劉備雲:“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劉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雅願以隆,成為一家,諸葛孔明兄在吳,可令相見。”

這劉璋、張魯,究是何人?劉璋即益州牧劉焉少子,曾任奉車都尉,留居京師,獻帝使劉璋撫劉焉,劉焉不願報命,索性使劉璋隨侍蜀中。

沛人張魯,系五斗米道張陵孫,世承祖業,流寓蜀中。張魯父張衡早歿,張魯母頗有姿色,兼通鬼道,出入劉焉家,得劉焉親信,恐不免暗作鬼戲。劉焉遂令張魯為督義司馬,出屯漢中。既而劉焉生背疽,竟致暴亡,劉璋得襲職為益州刺史。張魯積漸驕恣,不服劉璋命,劉璋竟殺張魯母,與張魯成仇。

張魯就據住漢中,自號師君,大行鬼道,號學徒為鬼卒,學道有年,進號祭酒,所行制度,約略與黃巾相似。劉璋屢與爭戰,互有殺傷,因此雙方對峙,未分勝負。

劉備得孫權書,展閱,雖在孫權提及移都邑至秣陵時,他早已所料孫權有西圖,但他還一驚。立足荊州,西取巴蜀,是軍師諸葛亮早為謀劃,再說劉備與劉璋,統是漢室苗裔,怎可讓於外姓?

劉備就孫權書出示諸葛軍師和荊州主簿殷觀,殷觀閱畢道:“若為吳先驅,西進未能克蜀,退至荊州,荊州必為吳有,到時已成事實。今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

諸葛亮又進議道:“要取益州,何勞東吳?今且作緩兵計,復書相報,再作計較。”

劉備即令諸葛亮繕好復書,交與吳使帶回。吳使歸報孫權,由孫權展閱,但見書中說是:

“益州民富地險,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曹操。今將軍出師蜀漢,轉運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曹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試思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老乎?若轉攻蜀漢,授曹操以隙,使得乘間東下,甚非長計也。且備與劉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劉璋即得罪於左右,備獨悚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謹布腹心。”

孫權將來書閱畢,即寄示周瑜,緩行再議。且為使西進順利,孫權還特派呂岱、尹異去陝西漢中,試聯絡漢寧太守張魯,聯手攻擊益州牧劉璋,只因張魯多疑,沒能相聯。

有詩曰:孫吳借出荊州郡,為是併力抗曹計。

不料欲取巴蜀地,劉備相阻私慾取。

評:孫權使妹嫁於劉備,是欲牽制劉備。而周瑜等勸孫權扣下劉備,以致俠攻劉備。獨魯肅以為曹操雖敗,卻仍強,如孫劉內訌,二敗俱傷,力量互減,則有被曹操吞併之險。則力勸孫權,不但不扣留劉備,且借荊州於劉備,作為抗曹樹一勁敵。孫權最終從之魯肅,可沒想到,孫權欲取巴蜀則遇到劉備之阻攔,自此孫劉聯盟留下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