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孫休崩後孫皓位 以晉代魏勢必然(第1/3頁)
章節報錯
且說吳主休嗣位六年,因蜀使告急,曾遣大將軍丁奉向壽春,偏將丁奉封孫異向淝中,為蜀聲援。
嗣孫休聞蜀已入魏,乃令各軍退回,惟心中不能無憂,奄忽成疾,猝致不起。
孫休求巫診治,為了考驗巫師的本事,遂殺一鵝埋於苑內,上架小屋,內建床幾,以婦人衣物蓋在鵝上,讓巫師說出“鬼婦人”的形狀,結果是被巫師說對了。
然巫師也不能治孫休命,在瀰漫之際,孫休遂召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入宮,囑咐後事,孫休已不能言,但握住濮陽興手,使太子出拜,算是託孤的遺命,是夕遂歿。
時下,交趾的吳將呂興反亂,魏授予都督交州諸軍事稱號,重派交趾太守前去鎮壓,但卻以失敗告終。孫吳內外交困,濮陽興與左將軍張布商議,謂蜀已新亡,勢將及吳,太子年尚幼弱,恐難保國,不如迎立二十三歲有烏程侯孫皓,較為得計,張布也即贊成,遂入宮稟白朱皇后。
朱皇后是一柔順的女流,潸然答道:“我一寡婦人,何知大慮?但憑卿等裁決罷了。”
濮陽興等趨出,便迎孫皓嗣位,改年元興。當即為孫休發喪,奉葬於安徽當塗圍屏,追諡休為景皇帝。吳景帝在皇帝位六年,虛歲三十。
孫皓為孫休從子,既已入嗣休位,例應尊孫休後朱氏為太后,且群臣已將太后璽綬,送入宮中。
偏孫皓將璽綬奪還,並號太后為景皇后,稱安定宮,所謂安定宮實際上只是苑中小屋。獨崇諡父孫和為文皇帝,尊庶母何姬為太后,封前太子為豫章王,勒令就國,立妃滕氏為皇后,並封他的三個弟弟為王。
滕氏系是故衛將軍滕胤族女,父名滕牧,得封高密侯,拜衛將軍。
孫皓初次頒發優旨,如發倉廩,賑貧乏,放宮女,出苑禽等事,倒還有些賢明,並使孫吳有一定的起色。
後來驕淫不道,沈湎酒色,丞相濮陽興與將軍張布,未免生悔,輪流進諫。想密謀除掉孫皓,但有人提前告發了孫皓,孫皓派兵抓了濮陽興和張布,將他們發配到廣州,在半路上就把他們殺了,又誅他們三族。事後任命皇后父親騰牧為衛將軍,錄尚書事。
元興二年四月改年號為甘露。七月孫皓逼殺景帝皇后朱氏和孫休的二個大兒子。並將孫休的四個小兒子流放到吳郡小城。
孫皓殺濮陽興和張布後,先後封施績為上大將軍,陸凱為丞相,陸抗為大司馬。
忽聞蜀漢被魏所滅,又有魏使前來,原來司馬昭就把蜀以前俘虜的吳國南郡督徐紹和孫權的同族孫彧連同家屬送還吳國,並向孫皓通報滅蜀之事,次年孫皓派使者紀陟到洛陽,向魏皇帝貢獻方物,以示友好往來。後那孫彧因多稱讚魏國,吳主孫皓一怒之下,就將孫彧殺了。
那魏大將軍司馬昭,平蜀有功,始受封相國晉公,及九錫典禮。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彧,又請加封司馬昭為晉王,司馬昭亦直受不辭,並將魏改元。
魏一班趨炎附勢的臣僚,就將禪讓的典禮,爭先呈入,司馬昭因東吳未平,還想少待,唯命長子司馬炎為副相國。百官又趁勢逢迎,表進司馬炎為撫軍大將軍。
越年,為魏主曹奐鹹熙二年,司馬昭已立炎為世子,復進稱太子。
未幾司馬昭死,司馬炎嗣為相國晉王,遷魏司徒何曾為晉丞相,令驃騎將軍司馬望,為晉司徒。
魏主曹奐名為人君,早與傀儡無異,左右侍臣無一非司馬氏爪牙。好容易在位六年,還是司馬昭不肯受禪,才得遷延時日。無非想學曹操。及司馬炎承父爵,不肯再緩,端的要帝制自為了。
是年秋季,襄武縣中,報稱有大人出現,身長三丈餘,跡長三尺二寸,白髮黃巾,拄杖自呼道:“我乃民王,傳語兆民,國運將改,從此太平!”言訖不見。
何曾等遂推為晉瑞,向司馬炎勸進,司馬炎佯為推辭,偏朝臣已逼令魏主,就南郊築受禪壇,擇於鹹熙二年十二月壬戌日禪位。
轉眼間已是屆期,百官至晉王府前,請司馬炎受禪,司馬炎居然戴冕旒,服袞衣,乘輦出來,由大眾擁至南郊,下車登壇,早有黃門官捧著皇帝璽綬,敬謹上獻。
司馬炎接受後,當燔柴告天,一如魏受漢禪故事,真好報應。禮畢還朝,御殿受賀,國號晉,改元泰始。廢魏主曹奐為陳留王,即日徙居金墉城。
曹奐含淚別去,太傅司馬孚,拜辭故主,流涕欷歔道:“臣年老將死,尚不失為大魏純臣哩。”
未幾又徙曹奐至鄴城,直至晉太安元年壽終,追諡為元皇帝。廢主曹芳,由齊王降封為邵陵公,歿時追諡為厲。餘如魏氏諸王,皆降封為侯,魏歷五主而亡。獨吳至太康元年,方為晉滅。
詔遣太僕劉原往告太廟,追尊皇祖司馬懿為宣皇帝,皇伯考司馬師為景皇帝,皇考司馬昭為文皇帝,祖母張氏為宣穆皇后,母王氏為皇太后。
相傳王太后幼即敏慧,過目成誦,及長,能孝事父母,深得親心。既適司馬氏,相夫有道,料事屢中。後來生了五子,長即司馬炎,次名司馬攸,又次名司馬兆,又次名司馬定國廣德。司馬兆與定國廣德三人,均皆早夭,惟司馬炎攸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