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鄧艾入蜀滅蜀漢 鍾會反叛被兵殺(第1/3頁)
章節報錯
魏大將軍司馬昭,因蜀人屢次犯邊,意欲遣客入蜀,刺死姜維,從事中郎荀勳道:“明公當堂堂整整,出師討蜀,奈何令刺客西行,無名無望呢?”
說得司馬昭躍然心動,遂擬大舉攻蜀。朝臣多以為未可,獨鍾會竭力贊成,司馬昭即令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部署人馬,再使鄧艾為徵西將軍,與鍾會並進。
鄧艾以蜀未有釁,屢陳異議,司馬昭遣主簿師纂,為鄧艾司馬,再三勸勉,鄧艾無奈奉命。
約閱數月,鍾會已籌足餉械,便統率十餘萬人,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直趨漢中。鄧艾督三萬餘人,自狄道入沓中,牽掣姜維。再令雍州刺史諸葛緒,督三萬餘人,自祁山往武衛橋頭,絕姜維歸路。三路魏兵,同時出發,又由司馬昭遣廷尉衛瓘,持節監軍。
衛瓘行過幽州,由刺史王戎出迎,與衛瓘宴敘。
席間談及行軍得失,王戎與語道:“道家有言,為而不恃,可見得成功不難,保守為難呢。”
衛瓘複述參軍劉實微言,謂鍾會、鄧艾二人,必能破蜀,但皆不得生還。
王戎微笑道:“我意亦然,君應守秘密,且看將來。”衛瓘乃盡興而去。
從前劉先主手定漢中,曾在陽平關外,分置邊戍,嚴防外寇。至姜維用事,謂不如斂兵聚谷,退守漢壽及漢樂二城,較為簡省。寇若攻關,勢難遽拔,待他糧盡引還,可由諸城並出搏擊,自足殲敵等語,後主依議施行。因將各邊戍撤退,惟飭將軍傅僉,守住關隘,王含蔣斌,分戍漢樂二城。外戶不守,撤屯引敵,這是姜維第一失計。
此次鍾會進兵,遂得長驅無阻,直達陽平關下。自督諸軍攻關,使前將軍李輔,與衛瓘軍荀愷,各率萬人,往圍漢城、樂城,使他隔絕不通。
陽平關本來險峻,守將傅僉,扼住關口,任憑鍾會有十萬大軍,一時總難飛越。惟傅僉恐寡不敵眾,忙遣使飛報成都,乞師相助。
未幾來了一個蔣舒,本為武興軍督,由後主調他助傅僉。
傅僉意在堅守,將舒偏要出戰,兩人各執一是,結果是傅僉仍守關,將舒出迎敵。
誰料將舒出關以後,竟向魏營乞降,反引魏先鋒胡烈,同來叩關。
傅僉在關上俯矚,明明是蔣舒還軍,當然開關接入。
關門甫闢,魏兵如潮湧進,亂殺守兵,傅僉始知為將舒所賣,下關格鬥,力殺魏兵數十人,自己身受重傷,血滿袍鎧,當下用劍擬頸,忍痛力揮,一道忠魂,往尋乃父傅彤去了。
魏兵入關,鍾會率隊進來,得了許多糧草甲仗,很是喜慰,便即犒賞軍士,就在關上休息一宵。
越日得李輔、荀愷軍報,乃是漢樂二城,已經歸降,鍾會就放膽前進,行經定軍山,忽見陰雲布合,愁霧迷濛,幾乎連前面路徑,都不可辨。
鍾會亟問降將蔣舒道:“山上有無神廟?”
將舒答言並無廟宇,只有蜀故丞相諸葛亮墓,全蜀將亡,怪不得陰雲愁慘。
鍾會恍然道:“諸葛公遺惠及民,理應致祭。”
遂謹備牲醴,親往墓前禱祀,且誓言入蜀以後,決不妄殺一人,待至禱畢,雲霧徐開,然後再進。
後主聞漢中失守,急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及輔國大將軍董厥,領兵拒魏。且遣使向吳求援,一面下令大赦,改景耀六年,為炎興元年。
姜維尚在沓中,聞得魏兵進攻,慌忙調兵抵禦,可巧鄧艾引兵殺到,便與對壘,相持了好幾日。
忽由探馬來報,漢中失守,傅僉戰死,姜維大驚道:“漢中一失,我無歸路,只好速退罷。”當下拔寨齊退。行至強川口,後面追兵又至,姜維無心戀戰,且鬥且走,喪失部兵多人。
將抵陰平,後有探馬走報道:“魏將諸葛緒,進據橋頭,截我去路。”
姜維聞言沈吟,想命軍士改向北行,揚言將截擊諸葛緒後。
諸葛緒果為所紿,退兵三十里,四面窺探,並無蜀軍,哪知姜維已還向橋頭,趨回劍閣去了。
蜀將廖化、張翼、董厥等,奉命拒魏,正與姜維相遇,姜維謂劍閣險阻,必可固守,不如併力扼住,待敵糧盡退歸,再可規復漢中。
廖化等也以為然,遂合兵同至劍閣,依險分屯。果然鍾會兵至,無隙可乘,就是鄧艾、諸葛緒,一齊趨集,也是屢攻不克,徒費奔波。
鍾會知難欲退,偏鄧艾冒險進取,引兵自行,惟諸葛緒仍與鍾會合軍。
鍾會因鄧艾不受節制,遷怒及諸葛緒,密奏諸葛緒畏懦無功,竟將他檻車送歸,所有緒兵三萬人,悉歸鍾會管轄。鍾會且留攻劍閣,專探鄧艾訊息。
鄧艾卻率領部曲,就陰平僻道,趨入前面,都是叢山峻嶺,渺無人跡。
鄧艾不顧艱險,勒令軍士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到了危崖峭壁的地方,卻用氈裹住身體,先滾下去,將士等不敢落後,如法遵行,及至無氈可裹,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
途次尚有二廢壘,虛無一人,鄧艾指示將佐道:“此間空壘尚存,想諸葛孔明在日,定必派兵把守,今已廢置,是天使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