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孫峻暴死孫綝政,叛魏投吳又一臣(第3/3頁)
章節報錯
諸葛誕整合各路人馬及淮南各郡縣的部隊共達十萬人,他還在控制區內又急招四五萬人。加上孫吳的人馬,雙方總兵力達到四十五萬人。
王基等方至城下,吳將全端、全懌等,已先入壽春城中,助諸葛誕固守。
王基揮兵圍城,再向司馬昭請兵十萬,把壽春四面環住,圍得水洩不通。王基建議先不猛攻,只需長時間對壽春的圍困,城裡有人自亂。文欽等屢出犯圍,均被擊退。
將軍朱異率三萬人至安豐,為壽春外援。
魏亦令將軍石苞,督同兗州刺史周泰,徐州刺史胡質等,擊敗朱異。
朱異走報孫綝,孫綝親率吳軍主力來援,前鋒推進到鑊裡(巢湖東),督令朱異、丁奉、黎斐等將領引兵五萬,再救壽春。
朱異最快,朱異將輜重留屯都陸,自出黎漿,不意魏將石苞等,又復殺來,朱異與戰失利,仍然失敗。
還有魏泰山太守胡烈,潛引精兵五千,從間道繞出都陸,把朱異所留的輜重,一炬成灰。
朱異兵喪糧盡,不得已仍回見孫綝。
孫綝怒責道:“汝兩次失敗,何顏見我?”
朱異以魏兵勢大為辭,孫綝復叱道:“再去決一死戰,不必向我饒舌。”
朱異答言有兵無糧,再說將士們已極度疲乏,不能再往。孫綝拍案道:“誰叫汝輜重被毀?到此還敢違我令麼?”
朱異尚欲再辯,孫綝竟拔劍起座,把朱異劈為兩段。
朱異為東吳名將,驟被殺死,將士都有違言,孫綝自知支援不住,索性退歸吳都。
適吳將全懌兄子全煒全儀,先前孫魯班因訟得罪,怕及全氏,故奉母奔魏。
可巧司馬昭親來督攻,即收納全煒等,鍾會建議使離間計,且偽作全煒書,囑全煒從人,齎送壽春,遞與全懌。
書中大意,說是孫綝還都,責諸將救諸葛誕無功,罪及家族,因此奔魏逃命。
全懌得書惶急,即與全端,開啟城門率本族數千人降了曹魏,壽春城內,兵力益孤。司馬昭以少帝曹髦的名義任命全懌為平東將軍。
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勸諸葛誕背城一戰,諸葛誕又不從,二人料諸葛誕必敗,也出降魏軍。
壽春自被圍後,差不多已有半年,勉強過了殘冬,糧食垂盡,誕屢次突圍,終不能脫。
文欽向諸葛誕獻議,請將北兵盡行驅出,但留吳兵,與諸葛誕堅守,方可省食,諸葛誕不禁起疑,文欽說至再三,諸葛誕勃然大怒道:“汝教我盡去北軍,連我也好送死了!”說著即拔刀砍死文欽。
文欽子文鴦文虎,聞乃父被殺,當然痛憤,便逾城奔投魏營,軍吏請按他前罪,一併加誅。
司馬昭獨解說道:“欽敢叛國,應受族誅,但今卻不應出此。欽子窮迫來降,若將他誅戮,反使城內守兵誓死拒我,豈不可慮?”乃召入文鴦文虎二人,面加撫慰,更表為偏將軍,封關內侯。
能收能放,奸譎不亞曹操。一面使騎士數百人,繞城大呼道:“文欽子尚不見誅,反加封賞,汝等何不早降,同受爵祿呢?”
守兵聽著,俱被誘動,往往縋城出降,司馬昭乘勢攻城,一日一夜,便得登陴,殺入城中。
諸葛誕率親兵數百人,開城欲走,被魏司馬胡奮追及,一刀畢命。
胡奮指揮部曲,將諸葛誕親兵,一齊縛住,勸令投誠。誰知他都不肯降,殺一個,勸一個,隨勸隨殺,竟至殺盡,並將諸葛誕全家誅戮,夷及三族。
吳將唐諮降魏,惟偏將軍於詮,慨然太息道:“大丈夫受命行軍,不能救人,反甘屈節,我所不為。”說罷,竟免冑突陣,致為亂軍所殺。
司馬昭安民已畢,查點吳兵,乞降不下一二萬人。或謂吳兵家小,盡在江南,將來必有他變,不如坑死了事。
司馬昭搖首道:“古時良將出師,全國為上,但教元惡殲除,何必多戮他人?”遂令降卒分佈三河,聽令安處,拜唐諮為安遠將軍,唐諮以下有裨將數人,亦各予名位,眾皆悅服。司馬昭子孫得為帝數年,未始非這件陰功。
惟司馬昭欲乘勝伐吳,由鎮東將軍王基諫阻。又聞蜀將姜維,復出漢中,乃留王基都督揚州,自率大軍西歸。
途次接得鄧艾軍報,乃是蜀兵已經卻退,司馬昭得放心,還抵丘頭,奉著兩宮車駕,回到洛陽。群臣又稱司馬昭功德應授榮封,魏主曹髦乃令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尚推辭再四,方將成命收回。
且說吳大將軍孫綝,引兵還都,威名雖挫,驕橫如故。
吳主亮年已十六,親攬政事,他指責孫綝為何救援不成反誅殺大將,孫綝無法回答,未免不平,往往因孫綝入朝,設詞問答,孫綝輒為所窘,乃託疾不朝。
但孫綝命弟弟威遠將軍孫據宿衛禁宮,另外幾個弟弟包括武衛將軍孫恩、偏將軍孫幹、長水校尉孫闓等分別率軍駐守各要處,為自固計。
這正是:師哥死後昭弟繼,峻哥暴斃從弟上。魏吳二國甚相似,只是秉政各不同。
評:司馬師平亂時,死於眼疾,就是不死,他一身無子,最後還是弟司馬昭這一脈接位。孫峻暴死,就將權力讓給從弟孫綝,諸葛涎反魏投吳,只是錯看了孫吳,直至最後以敗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