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孫峻暴死孫綝政,叛魏投吳又一臣(第1/3頁)
章節報錯
適文欽進襲樂嘉城,猝與司馬師遇,不戰即卻。文欽子文鴦年方十八,驍勇絕倫,獨無懼色。且請與文欽夜襲師營,分兵夾攻,文欽從東進,文鴦從西入。
父子計議已定,待到夜半,文鴦率壯士,至師營前,鼓譟殺入,司馬師本善行軍,自有預備,當即傳令堅守營門,不準妄動。
將士雖遵令守住,怎奈營外的喧聲,愈響愈震,司馬師病臥帳中,驚憤交併,急得目睛突出,痛不可耐,但又未便呻吟,強為鎮定,齧被皆破,好容易挨至黎明,營尚未陷。
那文鴦專待父至,兩路進攻,哪知文欽竟不到,日已高升,只得引兵退去。
行未裡許,後面來了許多追兵,統將乃是司馬班,文鴦匹馬單槍,回頭殺入,無人敢當,紛紛倒退,文鴦乃復去。
司馬班又麾兵追文鴦,文鴦返戰六七次,殺死司馬班兵六七百名,司馬班不敢再進,文鴦乃徐徐引還。
途次始遇見乃父,問明情由,系是夜間失道,不得已覓路歸來,文鴦很是嘆惜。父不及子,奈何?及還抵項城,毌丘儉已經遁去。
吳丞相孫峻,聞母丘儉出兵逾淮,料知揚州空虛,乘間帶驃騎將軍朱據、左將軍留贊等率兵前往救援,襲擊曹魏東線的大本營壽春。
司馬師急調兵,命鎮南將軍諸葛誔統率豫州人馬從安風向壽春方向的吳軍發起進攻,命徵東將軍胡遵率青州、徐州的人馬由譙縣、睢陽之間向前攻擊叛軍,切斷退路。
壽春城中十餘萬口,懼誅,或流迸山澤,或散走東吳。
母丘儉聞得此信,慌忙走還。
文欽父子孤軍無繼,也只得棄了項城,奔回壽春。背後忽有一人追呼道:“文刺史何不暫留數日,乃如此急走呢?”
文欽回顧來騎,乃是尹大目,便罵他負曹爽舊恩,助司馬師為逆,大目尚欲有言,文欽竟彎弓欲射,大目且卻且語道:“罷了罷了!幸各努力!”說畢即返。
其實大目是有心曹氏,來報司馬師目突出,教他留守項城,靜心待變,偏文欽聞言不悟,竟致大目白走一遭。心粗膽怯,怎能成事?至行近壽春,聞得城中已潰,無家可歸,沒奈何投降孫峻去了。
毌丘儉遁出項城,意欲南歸,被胡遵截殺一陣,部兵四散,乃北走慎縣,隨身已無一卒,獨至水草中暫憩,適為安風津民張屬所見,把他射死,獻首軍前。
母丘儉子母丘甸未曾隨父,逃往新安,終被捕誅。
尚有母丘甸子弟數人,亦奔投吳軍。吳軍方至橐皋,諸葛誕已入壽春,孫峻料已無及,也即引還。
孫峻撤軍時,吳將留贊戰死。後來,孫峻又派鎮南將軍朱異攻打魏的安豐,不克,只得退回。
司馬師已平定淮南,即令誕都督揚州,自率大軍還都。
甫抵許昌,目痛愈劇,一經朦朧,便見夏侯玄、李豐、張緝等,立在面前,自知性命不保,不能至洛陽,可巧司馬昭前來省疾,便即囑咐後事,語尚未畢,眼中一聲怪響,鮮血直流,頓致斃命。
司馬昭取得乃兄印綬,即總督人馬,上表訃聞。
魏主曹髦令司馬昭留屯許昌,援應內外。司馬昭詢諸中書侍郎鍾會,會勸司馬昭回駐洛南,司馬昭不待朝命,便即引歸。
魏主髦無可奈何,只得使司馬昭繼承兄職,嗣是大權復歸司馬昭有了,也可謂兄終弟及了。
而當此時,吳國孫峻想利用投降後的文欽對魏發起新的軍事行動,他讓朱據、劉纂、朱異、唐諮等將領與文欽一起由江都北上進入淮河,攻打青州和徐州。
但大軍未發,孫峻也此戰後突發心痛,倒床不起,夢見渾身血汙的諸葛恪,找他索命。他知自己將死,後事屬諸從弟孫綝,孫綝已為偏將軍,至是進任侍中,拜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時年二十六歲。
孫峻萬恐慌之中,一命嗚呼,孫峻風光三年,孫峻年未四十就此離世。
這次軍事行動由此停止。
驃騎將軍呂據素嫉孫綝,與大司馬滕胤謀廢孫綝,遂呂據聯合諸將聯名上書,表薦滕胤為丞相,孫綝沒同意,讓滕胤做了大司馬,接替了呂岱駐守武昌。
滕胤尚未行,呂據決定聯合在建業的滕胤裡應外合,共黜孫綝。
孫綝得知訊息,遣從兄孫憲,引兵御朱據。且試圖分化朱據他們,就派左將軍華融和中書丞丁晏去遊說滕胤反呂據,且促胤即日赴鎮。
而滕胤以為孫綝派人來殺他,便扣下了華融和丁晏,結果華融父子和孫諮都被滕胤斬殺。
孫綝遂奏稱胤謀反,以少帝之名,率軍攻滕胤,將滕胤殺死,並夷三族。
呂據沒與滕胤如期會合,這就造成了孫綝得知後,成功地殺滕胤三族。隨後,少帝孫亮的名義,召集文欽、劉纂、唐諮等人大軍討伐呂據。
呂據既失內應,復為孫憲所阻,害得進退兩難,有人勸朱據北行奔魏,朱據慨然道:“我若為叛臣,有何面目對我先人?”遂服毒自盡。朱據為故大司馬呂範次子,自殺以後,由孫綝奏為叛首,亦夷三族。
滕胤和呂據死後,夏口督孫壹是孫堅弟孫靜之孫,只因孫壹的姐妹分別嫁給了滕胤和呂據,因此孫綝對孫壹不放心,密令朱異率軍奪取夏口,孫壹不敵,率部分人馬投了曹魏,被曹魏任命為軍騎將軍,遙領交州牧。
吳主孫亮接位後,曾下詔改元建興,越二年改元五鳳,五鳳三年,又改號太平。平定呂據和滕胤事後,孫亮進孫綝為大將軍,封永寧侯。
而孫綝從兄孫憲引兵還都,未得升遷,且見孫綝倨傲無禮,心甚怏怏。因此孫憲與將軍王惇,同謀誅孫綝,不幸事洩,王惇即受誅,孫憲亦自殺。
密殺孫綝失敗後,孫綝遷大將軍,更加驕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