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躍起道:“我願去取蔡陽首級!”關羽、趙雲亦願同往,劉備允他出敵。三員虎將,連鑣並出,不到半日,便取得蔡陽頭顱,欣然回城。

劉備又喜又驚道:“我斬蔡陽,曹操必自至,彼方勝袁紹,鋒不可當,不如徑投劉表為是。”

張飛道:“曹操果到來,不妨再戰!難道曹操能必勝麼?”

關羽卻說:“頻年依人,終非了局,且待曹操果親至,再作計較。”劉備乃留居汝南,使人專探曹軍舉動。

過了數旬,果有急報傳至,乃是曹操親督大軍,殺奔前來。劉備忙令束裝起行,張飛還要出戰,經劉備阻止,匆匆帶領家小,及關羽、張飛、趙雲等將吏,馳出南門,直抵荊州。

汝南城內,只剩了龔都一人,亦知不能拒曹操,倉皇避去。

至曹操到了城下,已是虛若無人,由他進城,曹操總算禁止侵掠,出榜安民,當即順道還許都,與荀彧商議道:“我本想渡河滅袁紹,偏被劉備據住汝南,拊我背後,不得不移軍往討。今聞劉備往奔劉表,我意欲乘勢南下,攻取荊州,君意以為何如?”

荀彧答道:“袁紹新敗,部眾離心,不乘此時略定河北,乃欲移軍江漢,倘袁紹收合餘燼,乘虛出襲公後,公將如何對待呢?”曹操乃罷議,就在許都過年。至建安七年正月,復進軍官渡,規圖河北。

袁紹已還冀州,慚憤成疾,吐血不止,頓時惶急了一個繼妻,藉著侍疾為名,日夜進言,勸立少子,累得袁紹益增愁悶,病勢日增。

袁紹有三子,長名袁譚,次名袁熙,幼名袁尚,袁尚為繼妻劉氏所出,面目清揚,為袁紹所愛。劉氏早請立袁尚為嗣,袁紹因舍長立幼,恐遭物議,特使袁譚出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又使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獨留袁尚不遣,還有幷州刺史一缺,派外甥高幹赴任。

至官渡一役,袁紹將袁譚、袁熙等盡行調集,不幸為曹操所算,敗回河北。命袁譚、袁熙等回鎮本州。且令河上各戍營,堅壁勿戰。

殘年將盡,忽病嘔血,嬌妻愛子,涕泣床前,已是愁上增愁,悶中加悶。誰料曹操又進軍官渡,搗破倉亭,急得袁紹鮮血直噴,昏倒床上。妻子等慌忙呼喚,雖得甦醒片時,但已時氣喘聲嘶,不能詳囑,少頃間兩眼一翻,嗚呼歸陰!袁紹妻劉氏,亟召入審配、逄紀,託稱遺命,立袁尚為嗣。

審配與逄紀皆與袁譚有隙,情願事袁尚,即奉袁尚主喪,頒諭四州。

劉氏便將袁紹所愛寵妾人盡行殺害,又恐其陰魂於九泉之下再與袁紹相見,乃髡其發,刺其面,毀其屍,其妒惡如此。

袁尚恐寵妾家屬為害,並收而殺之。

袁譚聞喪奔至,不得為嗣,很是怏怏。袁尚使袁譚為車騎將軍,出屯黎陽,並令逄紀監軍。

袁譚因黎陽為拒曹操要衝,請袁尚撥添重兵,袁尚但給數千人馬,並傳語逄紀,催袁譚速行,遂致袁譚忍無可忍,索性殺死逄紀,自往黎陽去了。

袁譚出屯黎陽,才閱數日,即聞曹軍殺到。袁譚手下不過數千人馬,如何抵得住大隊曹操軍?只好向袁尚處告急。

袁尚本不欲救袁譚,只因黎陽一失,關係非輕,乃自率兵往援,與袁譚共戰曹操軍。

連敗數次,沒奈何閉城固守。另遣河東太守郭援,會同幷州刺史高幹,共向平陽進兵,意圖牽制曹操軍。且陰與關中將馬騰通書,使他遙應。

馬騰頗有允意。司隸校尉鍾繇,方出督關中,探聞訊息,也亟遣使往撫馬騰,極陳利害,並約馬騰同禦敵兵,馬騰乃遣子馬超領兵萬人,與鍾繇相會,大敗郭援。高幹聞敗,也即退回。馬騰遂馳書告曹操,請曹操免憂。

曹操接得捷音,不必西顧,便猛攻黎陽,袁譚、袁尚兩人保守不住,走還鄴城。

曹操督兵追擊,刈麥為糧,還想乘勝攻鄴城,會聞禰衡為黃祖所殺,且喜且憤。

郭嘉即乘間進說道:“何不就移討荊州?”

郭嘉又說道:“袁譚、袁尚本不相睦,急乃連兵,緩必生變,我正好乘此退去,南向荊州。待他兄弟鬩牆,然後再進,庶一鼓可滅了。”曹操拈鬚稱善。但留部將賈信,屯守黎陽,自率大軍還許都,搜乘補卒,南攻劉表。

曹操計斃禰衡,反得借彌衡被劉表部屬黃祖所殺為名,進攻劉表,正是妙策。

軍至西平,忽由袁譚遣使辛毗,叩營求見。曹操召辛毗入問,辛毗答言袁譚、袁尚相攻,袁譚敗奔平原,事關危急,情願向公投誠,乞公援助,果為郭嘉所料。

曹操尚猶豫,荀攸進道:“天下多事,群雄逐鹿。劉表坐擁江漢,不能展足四方,無志可知。袁氏據有四州,帶甲數十萬,若使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勢且永固不搖。今兄弟構釁,理難兩全,我不乘隙相圖,待他們併合為一,力雄勢厚,也難制服,機不可失,幸即移師!”

曹操也以為然,允即援袁譚,遣辛毗先歸,自督兵再至黎陽。

待辛毗既歸報,曹操亦進兵。袁尚自然得知訊息,忙撤圍還鄴城。部下聞曹操軍大至,俱有懼色,呂曠、高翔兩將,竟叛袁尚降操。

曹操派吏至平原,令為子曹整說婚,願聘袁譚女,袁譚不敢不從。曹操又藉口乏糧,引軍暫退。

袁尚總覺曹操已還軍,可以無慮。但留審配守鄴城,復督軍往攻平原。

袁譚再向曹操乞援,催令進兵攻鄴城,牽制袁尚軍。曹操原要待袁譚求救,然後再進。既接袁譚求,便麾動人馬,直指鄴城。審配聞曹操兵復至,急忙整繕守具,為禦敵計。

曹操連攻不下,特留曹洪等圍鄴城,自引兵往擊毛城。正值尹楷輸糧赴鄴城,被曹操在途截奪。大破尹楷軍。又分兵拔邯鄲,降易陽涉縣,剪去鄴城羽翼,仍然還軍鄴城。

又閱數日,鄴城糧食垂罄,餓死多人。可巧袁尚率兵回援,前鋒已至陽平亭,距鄴城只十七里,探馬報入曹操營,諸將謂袁尚軍馳歸,必將死鬥,不如避彼銳氣,再作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