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傕汜互鬥帝東行 曹操勤王備失徐(第2/4頁)
章節報錯
楊奉、董承不得不督兵力戰,畢竟眾寡不敵,殺得大敗虧輸,從臣衛侍,紛紛擠入東澗,多半溺死,所有御物國籍,拋棄垂盡,單剩得帝后兩車,由董承拚死保護,方得走脫。
獻帝挈了伏後,倉皇東走。竄入曹陽境內,天已垂暮,無處棲身,沒奈何露宿一宵。
楊奉收集敗兵,與董承會議招撫河東一隅的白波賊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叫他速來救駕。一面用緩兵計,遣人與李傕等議和,佯為周旋。
既而李樂等陸續趨至,共約得騎士數千,董承、楊奉令他充當先鋒,往攻李傕等。
李傕等遙望旗幟,乃是河東援兵,頓覺心驚,不由的退卻下去。李樂、韓暹、胡才諸人,並轡追擊,再加董承、楊奉,從後繼進,大破李傕等,斬獲無算,待李傕等逃至數十里外,始收軍還營。
詰旦再奉駕東驅。約行數里,後面塵頭大起,李傕、郭汜等人馬,又分頭趕到,董承、李樂,忙保駕先走,楊奉、韓暹、胡才,及匈奴右賢王去卑,率兵斷後。
李傕、郭汜等來攻,橫衝直掃,把楊奉等截作數撅,楊奉等隊伍大亂,傷斃甚多。
董承、李樂,隨獻帝走不數里,背後追兵大至,李樂讓獻帝上馬速行。李樂等且戰且走,彼此兵士,前奔後追,連綴至四十里,才得至陝。
李樂請獻帝乘夜渡河,東走孟津,投依關東諸牧守,獻帝即渡河趨至安邑。
有偵騎報知李傕,李傕等出兵往追,見帝后已經東渡,不能截回,獻帝這才遠離李傕等人的追蹤。
適值蝗蟲四起,歲旱無禾,從官無從得食,但取菜果為糧。眼見是不能安居,可巧張楊自野王來朝,也請獻帝還都洛陽,楊奉等仍有違言,張楊只得復回野王去了。
是時,關東重望,首推二袁,袁術復蓄異圖,怎肯西向救主?袁紹雖未敢稱帝,但因冀州新定,也不願輕離。欲進圖幽州,但幽州為公孫瓚所據。
前幽州從事鮮于輔,潛集州兵,欲為劉虞報仇,與公孫瓚對抗。鮮于輔探得劉虞子劉和,留居袁紹幕下,乃相率至冀州,欲將劉和迎歸。
袁紹當然允許,並遣大將曲義,領兵十萬,護送劉和,長驅入幽州境。
公孫瓚連忙出阻,鮑邱一戰,公孫瓚軍大敗,公孫瓚遁還薊城。曲義等搗入境內,因糧運不繼,引軍退去。
獻帝駐紮安邑,一住過年,改元建安。楊奉等擬就安邑定都,獨董承欲奉駕還洛陽,與楊奉等更生齟齬,楊奉竟遣將軍韓暹,襲擊董承。
董承奔往野王,投依張楊,張楊決意調兵迎駕,使歸舊都。乃令董承先赴洛陽,修築宮室,並致書荊州刺史劉表,請他為助。劉表卻履書如約,陸續派遣兵役,輸送資糧。
楊奉、韓暹等聞信知懼,出屯險要,拒絕張楊、董承,還是獻帝下諭譬解,令他扈蹕入洛陽,楊奉與韓暹方才奉詔,還至安邑,護駕東行。
七月初旬,獻帝駕至洛陽,宮闕尚未修成,暫借故常侍趙忠第宅,作為行宮。郊祀上帝,大赦天下。
張楊在中途迎駕,一同至洛,先就南宮督修殿宇,半月告竣,號為楊安殿,自志己功。
張楊便請帝后遷居楊安殿,且語諸將道:“天子當與天下共戴,朝廷自有公卿大臣,不勞我輩干涉,我張楊當出御外難便了。”乃辭歸野王。
楊奉亦出屯梁地,韓暹、董承並留宿衛。
獻帝封賞功臣,命張楊為大司馬,兼安國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
帝入洛陽之息傳到兗州,曹操遂欲託名勤王,挾主稱雄。
部下將吏,多言山東未定,不宜輕出,且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猝制,不如從緩為是。
獨荀彧勸說曹操引兵勤王,曹操然之,遂遣中郎將曹洪,引兵西進。
將至洛陽,偏為董承等所阻,用兵扼險,不許交通。
時騎都尉董昭,方由河內至安邑,隨駕入洛陽,遷職議郎。他本與曹操結交,因復為曹操設法,冒名作書,寄與楊奉,云為將軍當為內主,操為外援,操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
楊奉得書甚喜,即表薦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曹嵩爵,為費亭侯。
曹操接到洛陽詔使,得襲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