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堅力勸殺董卓 南方平亂封烏侯(第3/3頁)
章節報錯
區星答道:“孫堅,上次是吾輕敵,被汝戰敗,按約後撤三十里,而汝卻不守約定,乘吾師後退,引兵殺來,使吾師有損,今日來戰,吾再也不與單獨一戰,有種二軍就在此決一勝負。”
孫堅道:“區星軍的弟兄們,汝等不要再給區星賣命了,吾孫堅作為長沙太守,可向你們承諾,如來投,定與王師兵一視同仁,決不二樣!”
區星一聽孫堅所言具有動搖軍心之意,如真的軍心一動,那就難以收拾了,於是,他大呼道:“眾軍聽令,給我殺過去,佔領城池,各有賞賜!衝呀!”
經孫堅整訓的守軍,已不同與往常,區星軍雖眾,但皆是烏合,幾下交峰,紛紛潰敗。孫堅藉此乘勝追擊,區星軍被迫躲進小山中。
孫堅採用招攻並用之策,區星軍投來者不在少數,這不但擴大了孫堅的兵力,而且大大削弱了區星叛軍的力量,不到一個月,孫堅就完全平息了區星叛軍,區星本人也不知所終。此後,孫堅之名遠播長沙遠近,名聲大振。
長沙為荊州所轄,孫堅清除了區星叛軍後,來見荊州刺史王叡,向他稟報戰績。
王叡問道孫堅家世,孫堅只能如實回答,王叡聽後,只覺孫堅出身寒微,不由恥笑道:“汝出於庶民,全憑匹夫之勇而得官職。”
孫堅聽得王叡如此分清門弟,有些不樂,且又見他對他的戰績不以為然,更有些不快。
隨後,王叡就主動亮出自己的出身道:“吾仍是琅琊王氏之後,為官多年,這次區區小賊在吾轄內鬧事,不足為患,只是一時抽不出時間和兵力來平叛,長沙區星之叛既已除,汝就再征討零陵、桂陽一帶的叛軍吧。”
孫堅不樂辯道:“朝有規,太守不可越境作戰。”
王叡高傲道:“零陵、桂陽等地皆歸本刺史管轄,汝隨本刺史一道征討,那就算不上犯朝規了。”
孫堅介面道:“有刺史帶領,孫堅當可征討。”
孫堅率部隨荊州刺史王叡開始越境征討,他們沿湘水南下,轉戰於零陵、桂陽之間,很快擊破了周朝、郭石等叛軍,零陵、桂陽二郡迅速恢復正常。
孫堅在征討中,雖表現非凡,但由於孫堅出身寒微,始終得不到身為琅琊王氏之後的王叡賞識,王叡總當眾人挖苦他,用言語相譏,這使得孫堅對王叡深感怨恨。
雖王叡雖對孫堅有所輕視,但江東之虎的孫堅,他那赫赫戰績,威震荊州等地。
離孫堅作戰地不遠處的宜春,被叛民圍困,形勢其甚是危急。
太守陸康之侄恰在宜春為官,特遣使向孫堅求救,孫堅得息後,準備發兵。
助手主簿的提醒道:“宜春不為荊州所轄,而屬豫州管轄,如匆忙發兵,是為越界用兵,違反朝規。”
孫堅卻道:“我為太守,並無文德,那就得立戰功,今就算越界,也無愧於天下!”
主簿不能阻止,孫堅毅然率兵東向。其實孫堅也甚明白越界用兵之朝規,當初隨王叡征討前,就向王叡提出過太守越境征討是違朝規,而此時得到主簿提醒,他卻不以為然,當初孫堅只是不滿王叡對他的輕視。
孫堅率軍來到宜春,叛民已將宜春城圍得水洩不通,宜春危在旦夕,孫堅見此,揮軍衝去,想殺他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而城上守軍身居城牆高處,遙見到有一大批官兵殺至,就知可能孫堅所率援兵已到,就大聲呼道:“孫太守援兵到了!春宜有救了!”
圍困宜春的叛民聞到孫堅率兵已來,回首看去,確是見一路大軍正向他們殺來,他們深懼於孫堅的的威名,自動潰逃。
孫堅沒想到,叛民見到他率軍前來,自動逃離,這實出於他的意料。為使宜春以後永保平安,孫堅率軍追殺一番,斬其叛首,掃其叛民,直至部分殘餘叛民四處紛散,逃匿山中,孫堅這才以為應是不足為患了,這才收軍返回。
宜春被圍,城中官兵、百姓苦不堪眼,如圍再不解,城中將有斷糧之險。孫堅率軍解圍,宜春城官民感激涕零,當孫堅率兵迴歸宜春,宜春軍民夾道歡迎。
孫堅向道邊軍民不斷揮手致敬,在一兵的引導下,孫堅來到宜春府,府中所有官員早已齊集府門,陸康之侄緊握孫堅之手,激動得不知所言,良久他才道:“我顧慮孫太守不肯救援,沒想到孫太守來得如此及時,真是解了我宜春的燃眉之急,否則,我城將被攻破,其後果真是不甚設想。”
孫堅道:“平叛救援仍是朝廷命官之職,有急求救,應當義不容辭。”
陸康侄指著早已準備好的謝禮道:“孫太守大仁大義,使陸謀深感敬佩。不過這宜春軍民點點心意,請太守務必收下。”
孫堅道:“為國除害,人人有責,何況我是方太守,這謝禮就不必了。”
陸康侄急道:“莫非孫太守瞧不起我陸謀。”
孫堅道:“哪裡,哪裡,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孫堅將手一揮道:“來人,將禮收下!”
孫堅收下禮物,辭了陸康侄等宜春官員,回到營中,孫堅吩咐道:“多戰得勝,全憑大家功勞,將禮物全賞將士。”
將士得到禮物獎賞,當然高興,紛紛願跟隨孫太守效勞。
孫堅多次平叛成功,朝廷並沒怪罪孫堅越境用兵,相反認定他前後戰功頗大,頒出朝旨,封孫堅為烏程侯,時年三十二歲。這正是:為國平叛不宜規,得勝解圍功為大。寒微出身立戰功,朝封孫堅烏程侯。
評:孫堅破敗區星,全憑智慧。而荊州刺史王叡自是名門之後,對出身寒微孫堅頗為鄙夷,此為以後孫堅逼殺王叡留下必然。至於孫堅越界解宜春之圍,在漢未亂世,已不再算作違朝規,且以戰功而得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