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之上,老夫子依舊在侃侃而談。

“透過學習文字,我們就能領悟道理。”

“透過領悟道理,我們就能誕生文氣。”

“文氣進入眉心,便能形成文海。”

“所以文海是儲存文氣的地方。”

“儒者想要獲得文氣,有三種方法,其一便是透過讀書寫字;其二便是透過書寫文章,得到天地認可;其三便是產生頓悟,傳說有靈性的人,有時候會得到天道的眷顧,產生頓悟之緣。”

“有人一朝頓悟,一夕成聖,有人一生遇不上一次頓悟的機會,蹉跎半生。”

“不過頓悟往往是隨伴在大挫折,大悲痛,情緒大起大落,人生大哀大悲的時候,或許,不經歷這一切,得不到頓悟的機會,也是好事。”

“人生,平平常常,才是幸福啊……”

老夫子的聲音,娓娓而來,講的都是儒者最基本的知識。

而顧謹言,眼睛亮起。

有些東西,他當然已經知道。

有些,卻是第一次聽聞。

譬如,頓悟。

他這才知道,原來儒者還有這種機緣,如果能頓悟,一朝成聖,那豈不是少了那麼多年的辛苦煉字之功?

不過,隨即,又搖搖頭,知道是好高鶩遠。

如果頓悟那麼容易達成,那就沒有那麼多一直困在儒生,秀才境界的儒者了。

而聖人,豈不是遍地都是?

其一,是頓悟並不容易獲得;其二,則是即使頓悟,也不是一定就能成聖人。老夫子不過是打個比方而已。

而且,想要頓悟,往往隨伴大喜大悲,其後才能大徹大悟。

這種時候,一般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那麼,期待這樣的頓悟,又何喜之有?

拋下心中的妄念,顧謹言繼續聽起來,而接下來,老夫子所講,卻是最基礎的,儒道十境。

“隨著文氣的積累,儒者的修為也會不斷的提高,產生不同的境界,此即為,儒道十境。”

“第一境:格物境儒生;第二境:致知境秀才;第三境:誠意境夫子;第四境:正心境學士;第五境:修身境書君;第六境:齊家境大儒;第七境:治國境宗師;第八境:平天下境賢人;第九境:明德境半聖。第十境,也就是超品——聖人。”

“大學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

“儒生境:首要的便是追索文字的道理,產生文氣,並積累文氣。”

“秀才境:文氣積累到一定程度,自己掌握的蘊道文字也達到一定規模,便可以將文氣附著於詩句,產生攻殺之力。”

“亦稱之為,戰詩詞!”

“夫子境:將戰詩詞不斷濃縮,簡化,形成夫子奇技。有時一個字,或者幾個字,可代替一首詩,當然,越長的詩句想將其濃縮起來越難,這等你們到了這個境界便知。”

“譬如,秀才寫詩,要一筆一劃,從頭到尾,一個字不漏,將這首詩完整的寫出來,才能形成戰詩詞。”

“而到了夫子境,將一句濃縮為一字,或將整首詩,濃縮為一字,僅僅一字,整首詩的力量便直接喚出,省了臨戰寫字的時間,同時也提升了其威力。”

“而到了學士境,則開始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