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慢慢成長起來,金文和小篆裡面,人的形象就會變得立體,頭、頸、手、身、腿一併齊全。

因為這個時候人已經啟迪了智慧,開始使用工具,靠智慧就能生存下來,開始真正變得像個人,而原有的象形意義則簡弱,不再主要依靠手和腳。

最後,人就真正變成了一撇一捺,頂天立地,最終定型。

弄明白了“人”的含義,再看這個“人”字,感受就不一樣了。

原來“人”,隨著時間的變化,亦是會不斷變化的,每個時期的人字,都不一樣。

搞明白了這一點,再代入進去,瞬間,顧謹言就感受到了上古時代,人之艱難,中古時期,人之勞苦,發展到現在,人之幸運與不易。

更懂得,人類文明之珍貴。

因此,人字雖然只有一撇一捺,顧謹言卻寫得很慢,飽含著極其尊敬與特別的心情,將這個字寫在了紙上。

“人”字誕生的那一刻,顧謹言眼前,就彷彿看到了一個人從上古時期低頭,彎腰,垂臂站在天地間,有些茫然,到後來漸漸學會使用手腳去勞動,直到慢慢挺直胸膛,學會使用工具,用智慧替代手腳,散發出文明的光芒,才終於發展成現在的人族。

一層微薄的銀光,閃爍著,化為一股更大的暖流,融入了顧謹言身軀。

到最後,顧謹言寫下“大”和“小”,體會到莊子所言,“至大無外謂之大!”、“至小無內謂之小”。

“轟!”

陡然之間,洶洶暖流,匯聚成溪,洗刷著顧謹言的身軀,他站在原地,頭腦中一片空白,這一次,他終於清晰明白地感受到了什麼是“文氣”。

沒錯,就是文氣。

文氣如同溪流,從顧謹言的四肢百脈中穿行而過,帶來一種麻麻癢癢的感覺,然後瞬間衝入眉心,隨即,轟隆隆聲響之中,一處神秘空間緩緩開啟。

那是一片灰濛濛的空間,四周都被灰霧包裹,看不真切。

而在灰霧底下,有一方小小的池塘。

池塘簡陋,僅由幾塊白石砌成一座圓形,其中枯竭見底,不見湖水,幾塊大石聳立四處,竟高聳如山峰,底下一縷白色的霧蛇狀文氣,孤單遊走,看起來可憐兮兮,弱小至極。

“這莫非就是……文海?”

顧謹言想起一個詞:“文氣生,文海出!”

所謂“文海”,便是讀書人儲存文氣的地方,也是每一名讀書人的精華之所在,最重要的禁地。

無論讀書寫字,賦詩作文,立言明志,求道弘德,最終只要得到天地認可,都可得文氣。

文氣積累,形成海洋,便名‘文海’。

此地之重要,不亞於武道修煉之丹田,正所謂——

丹田破,武道毀;

文海碎,文道崩。

“只是這文海,怎麼如此可憐,這也能叫‘海’?”

顧謹言忍不住想吐槽。

這明明就是個小池塘嘛,不,甚至都不能叫小池塘,而是一個小水窪,還是一個枯竭的小水窪。

不過隨著身外紙頁上“天”、“地”、“人”、“大”、“小”五個字上,不斷有文氣緩緩湧入他的身軀,這池塘中的文氣也慢慢增加,最終匯聚在一起,石塘之中先是慢慢氤氳起一層白氣,隨即,白氣匯聚,化作液體滴落。

大量文氣匯聚在一起,最終形成一條小溪,涓涓流淌,然後徹底匯於一處,那就是顧謹言文海的低端窪地,形如一座小小的文氣池塘。

看著那座不過巴掌大小,淺淺一層的文氣池塘,顧謹言有些欣慰。

雖然現在看起來,規模還不大,但總算形成了,以後只要源源不斷地領悟文字中的道理,寫出蘊含道理的文字來,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文氣加入,最終匯聚成江,河,湖,海。

那時,才叫真正的“文氣海洋”。

“不積蛙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海?儒道,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積累,並提升起來的。”

自這一刻開始,顧謹言正式踏入儒道第一境,儒生境。

五字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