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南俞的新文化運動(第2/2頁)
章節報錯
南江和大俞這個在歷史書中從未出現的朝代,在繪畫,詩歌,文學,藝術上的成就都十分貧乏,就連皇家用的瓷器都是粗製濫造的。
似乎大俞燒製瓷器的方法沒有流傳到南江,有時孟一凡看著那些粗製濫造的皇家器皿的時候,感覺自己不是在用御膳,而是在一個路邊攤。
南江在漫長曆史中,一直被三大族統治,這些土著民族,除了能歌善舞以外,在藝術上的成就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南江土著民族的歌舞確實值得傳承下去。
尉遲珊珊有她的計劃,在繪畫方面,她想用競賽的方式,使文人墨客都拿起手中的毛筆,只有畫師們都開始繪畫,大量產出產品的時候,才會出現精品。
只有存在著激勵,能賺到錢,懂得繪畫的人們才會去大自然尋找可以勾勒的畫卷。
有人說詩歌是文字靈魂的昇華,在南江幾乎很少有文人寫格律詩,更沒有人填詞,也沒有寫曲的。
尉遲珊珊的計劃要讓給這個國家人人都會吟詩作賦,也要把現代詩在這個封建國家發揚光大。
讀書使人進步,寫書讀書更是讓一個民族進步的渠道,散文都是它優美的形式。
徵文大賽便是激發民間作家詩人的最好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那些貧苦的讀書人有發揮自己特長的渠道。
尉遲珊珊特別熱愛水墨畫和油畫,可在南江似乎除了宮廷畫師會畫工筆畫以外,民間就很少有從事繪畫工作的人群。
想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也不難,尉遲珊珊下令在民間蒐集一萬副勾勒南江美好河山的畫卷用於新的宮廷裝飾,這個辦法一出便可以帶動一大批藝人。
在音樂方法,南江有很多自己特色的樂器。尉遲珊珊也把自己擅長的幾種西洋樂器讓手工藝人打造,透過小半年的打磨,鋼琴,吉他和小提琴都基本和現代的沒有什麼兩樣,接下來便是大批次生產了。
把西洋樂器帶到了南俞,當然也要把民族樂器帶來。
二胡,琵琶,揚琴,古箏,笛子,嗩吶當然一個也不能少。
她要用自己的能力,讓南俞變成一個歌舞昇平的地方,讓南俞充滿了文化的氣息,讓南俞脫去那份原始土著的土氣。
崇尚科學這個理念,放到南俞帝國雖然感覺有些扯淡,但是尉遲珊珊下定決心,要把一些基礎的科學理念在南俞發揚光大。
她讓博士團隊研製各種南俞技術和材料能做出的現代才有的物品,她想讓這個封建社會也和現代一樣便利。
發展經濟就要擴大內需,新文化運動也一樣。
尉遲珊珊想讓收藏成為南俞王國的一個新的娛樂方式,這樣繪畫便有了它的意義,不再是紙上談兵。
發展內需還有一個好的方法就促進消費,修建公共設定。
在尉遲珊珊的帶領下,南俞霸尚城開始修建各種城市公園,修建馬車道,引導廣大居民百姓消費起來。
引進大俞的人才,也是尉遲珊珊的計劃之一,開出足夠的價錢,大俞的北部的人才也願意到南部去謀生。
加速物流,便是貿易流通的一大主要課題,越之的水果如何運到南江和大俞,大俞的優質糧食又怎麼運送到南江。
快遞業務便是可以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關鍵。
讓大俞人能吃到南江的荔枝,讓大俞人吃到越之的火龍果和芒果。
讓越之人吃到大俞的蘋果,這些就是快遞的意義。
雖然只能用馬兒運輸,可是有了貿易往來,人們的生活明顯比以前上了一個臺階。
南俞帝國的人們經歷了幾次動盪後,終於開始露出了笑臉。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整治貪官汙吏,這件事,尉遲珊珊最有辦法,當年她當公主的時候,便把宗人衛用的十分妥當。
宗人衛當時已經查到了各大高官家中的貓膩,只能她一聲令下便要抄家。
現在她做了南俞帝國的首相,自然做事開始穩重了許多,因為她不想再樹敵太多,平平穩穩的發展南俞帝國才是她的目標。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