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另一種三足鼎立(第2/3頁)
章節報錯
至於劉平,等同於接受了袁紹、公孫瓚、劉虞三人的遺產,獨霸河北。
不提靠家族稱雄的袁術,對於劃江而治的劉平和曹操來說,實力大致相當之下,在劉平和曹操都因為需要休養生息而無暇西顧的時候,佔據了河內的張楊的位置就顯得極為微妙了。
如果獲得了張楊的投效,不僅僅等同於拿下了一個河內郡,在洛陽被董卓燒成了一片廢墟之後,手握河內,依託山河地勢,就等同於將整個河洛至於掌握之中。
如果沒有實力,佔據一片廢墟毫無價值,可是對於強者而言,掌握河洛,西可進關中,南可臨荊襄,這就是問鼎天下的最好依託,張楊的地位無形中被拔高了太多,同樣的,能夠影響到,乃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張楊走向的董昭,同樣將炙手可熱。
沮授知道,以張楊的特殊地位,自己能想到的東西,郭嘉肯定能想到,自己主公也未必就想不到。
只不過劉平的性子沮授已經完全摸透了,就劉平的性子,既然他自己不感興趣,那強迫他出兵確實沒太大必要。
曹賊確實兇猛,青州兵也確實悍勇,但是沮授在心底卻對於曹操沒有絲毫的畏懼。
曹操佔據的土地雖多,但兗州遭遇蝗災,青州北部更是幾次大戰的主戰場,彭城國更被曹操殺成了白地,只有剛剛從袁術手中拿下來的豫州北部稍微好一點,可是豫州那可是黃巾之亂的主戰場,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不足以讓豫州恢復元氣。
然而自己的老大劉平呢,雖然只佔據了河北的兩州之地,可是冀州土地肥沃人口人口殷實,幽州苦寒但是卻是大漢最好的牧場,若非掌握幽州,劉平從哪能建立起規模如此龐大的騎軍呢?
所以說,沮授對於劉平的心思非常清楚,劉平絕對不是看不出河內的重要,只不過在他看來,手握河北的自己只要老老實實發展幾年,就算把河洛送給曹操又能如何?
劉平的想法不能說錯,但是沮授的心中總是有種隱隱的不安,他有一種預感,如果放任張楊處於現在的狀態而不施加任何影響,未來很可能會發生對於幽州來說非常不好的事情。
這天下大勢,誰知道會出什麼變化,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天下有變,等到過了明年,或許一切就都晚了,否則他也不至於違抗劉平的命令,徑直前往了河內。
還是踏踏實實的先把河內握在手中,將天下大勢的主動權握緊,沮授才覺得比較安心,否則,如果隔著河內,如何去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呢?
另外一個方面,沮授對董昭其實也沒有說假話,在沮授看來,劉平那幾所學院的想法非常有開創性,對於專門培養官吏的青幹院更是十分推崇。
對於董昭十分了解的沮授來說,董昭這種能力,才幹俱佳,又不古板,能夠靈活變通的人,才是劉平那所青幹院最合適的院長人選。
所以,為了探聽清楚董昭的真實想法,沮授先是非常坦誠的對董昭直抒胸臆。
然後沮授耐心的,一點一點的開始剖析對比劉平與曹操兩個人,從出身說道能力,從性格說道習慣,從品性說到愛好。
然而,前面的一切,董昭都沒有任何的反應,至少是保持了足夠的冷靜,顯然是不為所動的,然而當最後提到那十萬騎兵的時候,沮授所希望的變化終於出現了。
想想那十萬騎兵,再結合董昭的表情,沮授甚至可以猜得到董昭此時此刻在想什麼!
董昭在想什麼?
十分懵逼的董昭,此時此刻腦子裡什麼都沒想,只有一個念頭在腦子裡瘋狂的流竄。
十萬騎兵,沮授這是在開玩笑麼,想當年,公孫瓚在巔峰時期,擁有四萬多幽州精騎,就可以直接將袁紹和曹操的聯軍打的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如果真有十萬騎兵,那整個天下還有誰是劉平的對手!
“公仁此時此刻,是不是在想,若劉幽州真的有十萬騎軍,為什麼不直接渡河,橫掃天下,反而偃旗息鼓,老老實實的坐守河北呢?”
董昭收起了呆滯的目光,點了點頭,沮授說的不錯,這不符合常理。
“我首先告訴你,我主帳下的騎軍,十萬之數,只多不少!”
董昭明顯被震了一下,沮授的人品是堅挺的,所以沮授說劉平有十萬騎兵,他就絕對會有,所以所以沮授雖然停頓了下來,但是他沒有繼續追問,而是在等沮授會繼續說什麼。
沮授會停頓,並不是在等董昭問什麼,而是在進行最後的考量,是不是要把幽州的軍力部署告訴董昭!
“有些話,我一點說了,你就沒有回頭路了,公仁,你還確定想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