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如果不順利呢(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不容易開始議事,郭嘉在經過最初的認真,在聽完沮授的講解之後乾脆就閉上了眼睛,劉平看到郭嘉閉目那副閉目養神的死樣子就知道他在裝死,從裝死就可以判斷出郭嘉早就有了主意。
只是這貨實在懶得跟別人爭論,於是就準備在決定之前再開口從而一錘定音,郭嘉不想說話的時候逼他開口比登天還難,劉平是怒從胸中起,但是對於郭嘉是無可奈何!
結論就是郭嘉這貨現在那是指望不上的,郭嘉指望不上,那就只能看看其他人了。
事實上,董昭在說自己看法的時候,劉平一點都沒閒著,一邊聽董昭的話,一邊用眼睛掃視麾下的文武,以期能夠獲得一點啟示,但是看了一圈也沒有什麼收穫。
閉眼裝死的郭嘉,劉平為了不生氣乾脆就沒看。
至於沮授,從沮授這個老狐狸臉上肯定是什麼都看不出來的,再說如果能跟他解釋清楚劉平也就不用發愁了,所以問也白問。
呂布這貨從來就沒拿漢獻帝當過一回事,漢獻帝的死活跟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這不董昭說話的功夫呂布已經快睡著了,對於自己這個極品岳父,劉平也是無語了。
趙雲、高順、張郃、高覽這四個軍中楷模一樣傢伙的更不用指望,不是說他們沒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而是這幾個傢伙在有郭嘉、沮授在場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想著動腦子,就算動腦子也是用在請戰上。
至於田豫,從田豫臉上的神情來看田豫是很贊同董昭的判斷的,再說了田豫更擅長的是兵法和軍略,對於這種陰謀詭異的花花腸子,田豫明顯還嫩了點。
郭嘉無聲的閉上了眼睛,從他手指有規律敲動的敲擊,田豫知道郭嘉顯然還沒有考慮好,現在依舊在思索之中,既然郭嘉沒想好,那田豫就準備首先發言了,然而讓田豫沒想到的是有人比他的速度更快。
就在田豫深吸一口氣,準備開口的時候,他耳畔突然傳來了那個叫做董昭的傢伙的聲音。
“昭不知曉主公和公與兄依據什麼可以判斷出陛下一定可以返回洛陽,不過既然公與兄言辭鑿鑿,想必是有足夠理由的,那昭就權當陛下可以如同公與兄所言的一樣順利還都。”
對於董昭,田豫知道不論是沮授還是郭嘉,對董昭都極為的讚賞,而且田豫也知道董昭是說服張楊歸順的功臣,可是在田豫內心的深處,對於董昭總有一種濃濃的不信任與不屑感。
有些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然而還有些人盛名之下不負其名,然而聽到董昭提前做出的假定之後,田豫對於董昭的看法瞬間就被重新整理了,一個隨時隨地都能有自己獨立判斷的傢伙絕對不是什麼凡品!
於是田豫乾脆沉下心來,不動聲色的繼續聽了下去,他想聽聽董昭到底會說出什麼。
“根據現有的情況匯總,整個河洛地區,如今各方勢力雲集,白波、黑山、匈奴、曹操、袁術、劉表,再加上很可能會尾隨陛下的西涼軍,以及陛下的護軍,其兵馬總數很可能會非常驚人。”
“四十萬,”董昭伸出四根手指比劃了一下。“這是昭對其兵馬總數的保守估計。”
“諸位,四十萬兵馬,這四十萬兵馬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精銳,有些甚至於是烏合之眾,可就算他們不是四十萬人,而是四十萬頭豬,也絕對不容易收拾,更何況其中不乏久經沙場的老卒!”
“無論是西涼軍,還是流竄於太行山中的黑山軍,抑或是縱橫淮海的淮南軍,或者曹操麾下那些悍不畏死的兗州軍(青州兵)那可都不是什麼容易相與之輩~!”
“我軍兩萬河內步卒,三萬幽州鐵騎,雖然不弱,穩守河內,綽綽有餘,但是昭以為無論是出兵關中,或者貿然介入必然會發生的混戰,都絕非明智之選,不如穩守河內,或坐山觀虎鬥,或掃清趁機掃出隱患!”
董昭的話其實說的很有技巧,對於沮授所說的漢獻帝大機率能回洛陽的判斷沒有肯定也沒有質疑,反而用了一個權當,是不是還有第二層意思劉平聽不出來,不過能聽到那個權當對於劉平來說就足夠了。
隨著董昭話音落下,議事廳內瞬間靜謐無聲,劉平發現所有人都在思索董昭剛剛提出的坐守河內的想法,唯一例外的就是張楊。
張楊正用鼓勵的目光看向董昭,而董昭在看到張楊鼓勵的目光之後向張楊點頭示意,然後向沮授拱手,再之後向田豫施以歉意,坦坦蕩蕩的田豫果斷的給了董昭一個讚賞的目光。
然後董昭看了看,看似閉目沉思實際上閉目裝死的郭嘉,又環視了議事廳內來自幽州的那些統兵將校,這時候董昭終於放下心來,躬身向一直在注視自己的劉平施禮。
明知道自己一直在注視著他,董昭他竟然還能如此坦然的對幽州文武重臣示好,劉平明白董昭這廝早就研究透了自己的性格和習慣,知道自己這樣絕對不會引起自己的反感。
之前哪怕已經見到了董昭,知道董昭不凡,可是劉平對於董昭也沒有直觀的印象,但是今天透過董昭這一系列操作,再聯想他剛才的構想和建議,感嘆之餘劉平不得不承認陳壽雖然也是貳臣,但是在寫史書的時候還是有點底線的,能在《三國志》裡面列傳的人果然都不是凡人, 田疇、田豫如此,眼前的董昭同樣如此。
看著眼前的董昭,劉平不得不感嘆,這個人精絕對是個心思縝密程度不亞於郭嘉或者沮授的極品,自己手下的費油燈又要多一盞了!
想到這裡,再看著恭敬對自己施禮的董昭,劉平感覺自己的問題讓他回答也不錯。
“若陛下因為平沒有及時出兵,而滯留關中無法返回洛陽,或者乾脆在途中遭遇不測,那又當如何應對,公仁可有辦法教我?”
“公仁,如果陛下因為平沒有及時出兵而無法返回洛陽,或者早途中遭遇不測,那又當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