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番八(第1/2頁)
章節報錯
康熙道:「老女人到底是什麼來歷,此刻毫無線索可尋。她幹這種事,必定有同謀之人。她得到經書之後,肯定會陸續偷運出宮。要將這六部經書盡數追回,那就難得很了。
好在太后言道,要尋找大清龍脈的所在,必須八部經書一齊到手,就算得了七部,只要少了一部,也是無用。
咱們只須把康親王和吳三桂手中的兩部經書拿來毀了,那就太平無事。咱們又不是去尋龍脈,只要不讓別人得知,那就可以了。
不過弄丟了父皇所賜的經書,倘若從此尋不回來,我實在是不孝。可惜了,我這哎。哼,還有建寧公主這小……小……」
康熙這一聲罵不出口,他也不能罵,畢竟是他父皇的後代,也是他的妹妹。
這時康熙心中所想到的,是順治在五臺山金閣寺僧房中囑咐他的話:「兒啊,你精明能幹,愛護百姓,做皇帝是比我強得多了。
那八部「四十二章經」中所藏地圖,是一個極大藏寶庫的所在。當年我八旗兵進關,在中原各地擄掠所得的金銀財寶,都是藏在這寶庫之中。
寶庫是八旗公有,因此地圖要分為八份,分付八旗,以免被一人所得。關內漢人比咱們滿洲人多過百倍。
倘若一他們齊起來造反,咱們萬萬壓制不住。那時就當退回關外,開了寶庫,八旗平分,今後數年也就不愁溫飽。」
康熙當時便想起了父皇要方宇帶回來的話:「天下事須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能給中原蒼生造福,那是最好。倘若天下百姓都要咱們走,那麼咱們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
順治又說:「我滿清唾手而得天下,實是天意,這中間當真十分僥倖。咱們不可存著久居中原之後,可別弄得滿洲人盡數覆滅於關內,匹馬不得出關。」
康熙口中唯唯稱是,心中卻大不以為然:「我大清在在原的大業越來越穩,今後須當開疆拓土,建萬世不拔之基,又何必留什麼退步?一留退步,只有糟糕。父親出了家,心情恬退,與世無爭,才這樣想。」
果然聽得順治接下去道:「不過當年攝政王吩咐各旗旗主:關外存有大寶藏之事,萬萬不能洩露,否則滿洲兵將心知尚有退步。遇上漢人造反,大家不肯拼死相鬥,那就大事休矣。
因此八旗旗主傳交經書給後人之時,只能說經中所藏秘密,事關滿清的龍脈,龍脈一被人掘斷,滿洲人那就人人死無葬身之地。
一來使得八旗後人不敢忽起貪心,偷偷去掘寶藏;二來如知有人前去掘寶,八旗便群起而攻,竭力阻止。只有一國之主,才能得知真正秘密。」
康熙回思當日的言語,心中又一次想到:「攝政王雄才大略,所見極是。」
他向方宇瞧了一眼,心道:「小桂子雖然忠心,卻也只能跟他說龍脈,不能說寶庫。這小子日後年紀大了,怎保得定他不起貪心。
太后昨晚對我說,父皇當年決意出家之時,將這大秘密告知了太后,要她等我年長之後轉告,太后所以忍辱偷生,正是為了這件大事。她可不知我已到了五臺山去見到了父皇,也幸而如此,太后沒給老女人害死。」
方宇見康熙來回踱步思索,突然心念一動,說道:「皇上,倘若老女人是吳三桂派進宮來的,他……他手裡就有七部經書。」
康熙一驚,心想此事倒是大有可能,叫道:「傳尚衣監!」
過了一會,一名老太監走進書房磕頭,乃是尚衣監的總管太監。
康熙問道:「查明白了嗎?」
那太監道:「回皇上:我已仔細查過,這件僧袍的衣料,是京城裡織造的。」
康熙嗯了一聲。
方宇這才明白:「原來皇上要查那矮冬瓜的
來歷。衣料是京裡織造,就查不到什麼了。」
那太監又道:「不過那套男子內衣內褲,是遼東的繭綢,出於錦州一帶。」
康熙臉上現出喜色,點點頭道:「下去罷。」
那太監磕頭退出。
康熙道:「只怕你料得對了,這矮冬瓜說不定跟吳三桂有些瓜葛。」
方宇道:「我可不明白了。」
康熙道:「吳三桂以前鎮守山海關,錦州是他的管轄地。這矮冬瓜或許是他的舊部。」
方宇喜道:「正是,皇上英明,所料定然不錯。」
康熙沉吟道:「倘若老女人逃回雲南,你此行可多一分危險。你多帶侍衛,再領三千驍騎營軍士去。」
方宇道:「是,皇上放心。最好我能將老女人和矮冬瓜都抓了來,千刀萬剮,好給太后出這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