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在旁邊說,她說她叫“興子”。

旅長見小姑娘開口說話了,心裡非常高興。

實際上這個日本女孩子並不叫興子,後來才知道她叫美惠子。

由於當時女孩很小,在問她叫什麼名字時,她不知道怎麼回答,只知道說“媽媽死了”。

在日本話中,“興子”的發音和“死了”的發音相近,翻譯就由此認為她叫“興子”。

袁朗身上總是帶著糖果零食之類的,逗弄那個叫興子的小女孩。

他在的那段時間,小女孩常常用小手拽著他的馬褲腿,像個小跟屁蟲,袁朗走到哪裡,她就跟到哪裡。

現在回想起來,還蠻有趣的。

“興子怎麼樣了?”袁朗追問道。

“她挺好的,不過咱們部隊要行軍打仗,帶上孩子不方便。

我們商量了決定找個可靠的老鄉,把她送回去,她在國內還有爺爺奶奶,應該能照顧她。”

旅長說著,臉上卻流露出了些許不捨。

小女孩是個開心果,旅部沒人不喜歡這個小孩子的。

但兩個孩子終歸不屬於這裡,父母也沒了,流落異鄉的滋味可不好受。

另外旅長也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他覺得八路軍進行抗日戰爭,這中間不只是打仗的問題,還要注意不失時機地,對敵軍進行政治工作。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軍心的問題。

就是將來不論同任何侵略軍作戰,都不能忽視這項工作。

在戰爭中間,如果你拿著武器同我們打,那我們絕不客氣;

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裝,我們就堅決執行寬待俘虜的政策。

當然,兩個小孩子,根本不同於解除武裝的俘虜。小孩子是戰爭的受害者。

八路軍決不搞日本侵略軍那一套。

日本*****推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殺害了多少無辜的群眾,孩子、嬰兒也不能倖免。

慘無人道到了極點。

但是我們八路軍,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對被俘士兵我們絕不傷害,對日本人民我們不僅不傷害,還要盡最大力量給予愛護和照顧。

旅長還決定寫一份不加封的信件,隨著兩個小孩一併送過去。

不管你高階軍官理不理,反正要經過你下層人員的傳遞,他們總可以看到。

這些下層人員同軍閥、戰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強徵來的工人、農民。

他們是可以被爭取過來的。

談了談他的設想,旅長還有一方面,是給李雲龍上上政治思想課。

新二團對於日軍俘虜的態度,在八路軍中是屬於比較差的。一切都離不開李雲龍,他對下面戰士灌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