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年,就是元康十七年。

待到四月,草長鶯飛,西征大軍發起了反攻,騎兵深入草原,直逼戎狄王庭,斬殺無數,抓獲汗妃王孫,第戎大汗倉皇奔逃。

六月月,戎狄派遣使臣和談。

八月,談判達成初步意向,戎狄向大周稱臣。

除卻部分軍士常駐邊關,大軍班師回朝,歷時近一年的戰爭告一段落。

此戰,為西北邊關帶來了二十年和平。前提是,二十年內,草原上不會出現第二個新興勢力。

此戰,同樣為元康帝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是他繼承皇位以來,真正意義上由他主導的,打的第一場滅國之戰,並且勝了。

無形中,加大了皇權。

元康帝說的話,明顯比以前更管用。

出征的將士,當然各有好處。

只不過……

這一戰將戎狄打怕,朝廷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歷時近一年的戰爭,打仗開銷將近兩百萬兩。戰後撫卹,獎賞,遣散,各項開銷又是一百多萬。

一場戰爭,花去三百多萬兩真金白銀,還不計算牛羊馬匹死亡,人口傷亡損失,輜重兵器鎧甲這些後續需要補充的物資,總之這場戰爭在戶部眼裡是大虧特虧。

從戎狄得到的繳獲,折算為銀錢最多幾十萬兩,根本不足以平賬。

因為和談,繳獲的俘虜也都還給了戎狄。

總而言之……戶部上下愁眉苦臉,今年註定是虧空的一年。

元康帝手中有礦,不怕虧空,幾百萬的虧空他還是能承受的。

隨著大軍班師回朝,吳王劉璞論功,據說論了個頭功。說他負責大軍輜重,處置得當,確保了大軍後勤得到及時充分的保障。

吳王劉璞一時間名聲大噪,朝中百官彷彿約定好了一樣,山齊齊上本請陛下儘快立下儲君。

吳王劉璞賢良謙遜,又是長子,堪為儲君最佳人選。

元康帝不作聲,任由朝臣們鬧騰。

他越是不作聲,朝臣們鬧騰得越發厲害。

什麼秋收賦稅,都沒空關心,所有人都盯著冊立儲君這件大事。不光是京官湊熱鬧,地方官員也紛紛上本請立吳王劉璞為儲君。

“冊立吳王為儲君,此乃人心所向。請陛下下旨!”

一句“人心所向”徹底刺痛了元康帝。

西征大軍立下不朽功勞,是他這個皇帝的指揮得當。當初,也是他力排眾議要發兵攻打戎狄。

而今,大軍班師回朝,無人為帝王歌功頌德,卻人人都在稱讚吳王劉璞如何如何賢良,如何如何堪當儲君大任,還說人心所向。就連內閣某些人都在湊熱鬧。

氣煞人也。

元康帝出離了憤怒,直接拂袖離去,將朝議半途而廢。

眾臣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立儲君,事關國本,是朝廷頭等大事。陛下生的哪門子氣?

總不能一直不立儲君,更不能廢長立幼。

過去,都說吳王沒有德行,暫時不該請立儲君。

如今,吳王攢下軍功,有了德行,為什麼陛下依舊一副不滿的樣子。

有人想不明白,有人卻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