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帝就有點不高興了,“此書是朕想看,吩咐內侍監購買。邱大人莫非是想斬首朕?”

“微臣不敢!但,陛下乃天下之主,豈能看著等邪書。”

“是不是邪書,看了才知道。你們御史臺逮著這本書大肆抨擊,恨不得將寫書的人大卸八塊。你們讓朕下旨,朕總得看看裡面的內容吧。連內容都不明瞭,就胡亂下旨,此乃昏君所為。朕非是昏君,莫非愛卿是庸碌之人?”

“陛下言之有理。邱大人實在是小題大做。”此輔崔大人趁機上眼藥。

邱大人橫眉冷對,“陛下,臣不是庸碌之人。臣一心為國為民,只是言辭激烈了些。”

“你也知道自己言辭激烈。一大把年紀,以後說話謹慎些。不就是敲登聞鼓,朕都不著急,愛卿何須著急。”

元康帝態度平和,繼續看雜書。

並示意幾位愛卿繼續商討,最好是當場商量出一個結果。

崔大人大聲領命,還衝邱大人笑了又笑,似乎是在嘲笑對方的愚蠢。

邱大人冷哼一聲,不與蠢貨一般見識。

和稀泥首輔溫大人出列,“既然陛下讓我等商量出一個章程,大家都說說吧。這幫舉子敲登聞鼓,肆意辱罵朝廷命官,的確膽大妄為。但,一片赤誠之心,也需我等重視。”

“依著首輔大人的意思,舉子們鬧事就算了?簡直荒謬!”左都御史邱大人一天不懟人,就不舒服。

溫大人捋著鬍鬚,也不介意對方的態度,“罰,肯定要罰,但必須掌握好其中分寸。像是革除功名,就不必了。讀書不易,大家都是經歷過的。可不能寒了天下舉子的心。

且,此次事件必然會傳遍天下,將來史書上也會記上一筆。若是邱大人無所謂擔上酷吏的名聲,你儘管自行其是。”

處置幾百個鬧事舉人,若是過分嚴厲,史書必然要記上一筆,酷吏的名聲跑不掉。

何必呢?

身前身後名!

陛下都不甚在意,神為你官員卻要喊打喊殺,不至於。

同時讀書人,理應得饒人處且饒人。說不定將來還有機會同朝為官。

崔大人噗嗤笑出聲來,“也難怪邱大人惱怒,這幫舉子太不懂事,竟然指著御史臺罵不幹正事。不過,眼下西北正在用兵,北方連日大雪壓垮了不少民房,南方部分地方旱災以至於冬小麥或許會絕收。

這一件件一樁樁,在舉子們心目中比區區一本《鏡花緣》嚴重多了。你們御史臺不關心戰事,不關心災情,只盯著雜書彈劾,未免太閒了些。難怪連參加會考的讀書人都看不下去了。”

“一派胡言。本官不曾想到崔大人竟然如此短視。這不僅僅是一本雜書的問題,這關係到天下教化,關係到士林名聲,關係到天下官員的名聲。如何重視也不為過。”

“可是,那幫鬧事的舉子卻認為你們不能代表天下士林,甚至可以說天下士林的名聲敗壞,其中有你們一份功勞。人家可不認為區區一本雜書就能毀掉士林名聲。”

崔大人針鋒相對,絕不落下風。

這個時候,元康帝粗略地看完了《鏡花緣》第一冊,心情有點複雜。

這本書有沒有敗壞士林名聲?

有!

肯定有!

有沒有御史們說得那麼嚴重?

沒有!

這個絕對沒有。

區區一本雜書,看的人多是閨中女子,閒來無事的太太夫人們,或是識字的小老百姓,影響力哪裡比得上四書五經。

再說了,天下識字的人很少。

以人口比例來算,那是相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