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重拾紙筆,師兄又回來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給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大伯一槳一槳地划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譁——許。譁——許。”】
半個小時轉瞬即逝,許多同學寫了七八百字的賞析,一副信心滿滿的默默楊,舉手踴躍發言。
彭楓微微點頭,顯然對眼前的一幕,感到十分開心,他隨意點名一位前排的同學:“就你吧,你說說看。”
“是。”扎著馬尾辮的少女起身, 深吸一口氣,說出了她的看法:
“《受戒》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化。它所表現的既非重大題材,故事情節亦缺少大起大落的戲劇性衝突。
明海與小英子的初戀不曾遭遇波瀾起伏的曲折, 李想在描繪這段感情時,透過含蓄節制、意趣盎然的細節描寫, 著力表現出其健康明朗的詩意狀態。
如寫到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缺少了一塊”,明海看到後,“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受戒》不但沒有戲劇性衝突,實際上通篇也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一開頭寫荸薺庵引出出家的明海,當地與和尚有關的風俗,明海出家的過程,庵內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狀態,明海與小英子的愛情,標題所說的“受戒”,直到最後才出現。
這種不拘一格的“生活流”描寫表面上看來結構鬆散無序,實則有其內在的秩序,營造出了一種恬淡詩意的文學氛圍。
另外,中對於地方風物、景物、人物、習俗等各式各樣生活細節的描寫,洋溢著一種欣賞、玩味的情趣。”
龐風揮手讓其坐下,笑道:“還有誰要補充的嗎?”
“我,我。”一位帶著眼鏡的少年,躍躍欲試的高喊道。
“好,那就這位同學吧。”龐風擺手道。
“謝謝老師。”他扶了扶鏡框,起身說出了他的看法:“我覺得刀神寫的這篇受戒在敘述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
刀神在敘述上,採用了第三人稱客觀敘事的視角,大量使用插敘。
在概要敘述其他次要人物時,採用的是作者的視角,但在集中表現明子和小英子時,卻引進了明子和小英子自身的視角。
例如明子出家跟舅舅赴荸薺庵:“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所寫全是明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
小英子送明子到善因寺受戒,對善因寺的描寫完全是從小英子眼中看到的:“好大一座廟。廟門的門坎比小英子的胳膊都高……好傢伙,這哼哈二將、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一進去,涼颼颼的。到處是金光耀眼。”
這裡描寫環境所用的口吻語氣完全是小英子的。
利用敘述視角的轉變,作者在不具體描寫人物形象、性格的情況下,用人物自身的行動、感受、語言,讓讀者體味到其心靈的健康、活潑、明澈。”
“嗯。”龐風止不住的點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讚賞,將保溫杯放到講臺上,他起身,最後問了一句:“還有誰有不同的看法嗎?”
“有的。”坐在過道里的同學,趕忙起身:“老師我還有一點可以補充。”
“哦?”這種課堂氛圍,簡直是一種享受,龐風愛死這種生活了。
“那你說說看吧。”
“是。”這位同學攤開自己手寫的草稿,道:“我覺得受戒的語言特點,也很值得探討。
《受戒》的語言樸素無華、精練明快。“清亮亮”、“滑溜溜”、“格掙掙”等口語化的詞彙,短而精的對話,增強了描述效果,突出了人物性格。